衣锦路与衣锦桥

2022-05-19 38 0 举报/投诉

自家搬迁到杭玻街居住,小区傍边就有一条断头路一直没有修通,成了建筑垃圾堆放场和乱停车之地,我形容它是杭州城区最脏乱差的地方,是一条名符其实的“烂尾路”。附近居民不停向政府反映,我也打过两次12345政府热线电话反映此情况,好在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在七八年后终于修通此“烂尾路”。
修通后发现路牌写的是“衣锦路”,当时就想为什么取“衣锦路”这么个名称呢? 我想一定有什么来历,或许此地古时候有某位做官的人衣锦还乡的故事,但只是我的猜测,每次经过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这事。
上班时,常有在单位附近的西溪谷散步的习惯, 今年元旦后我退休了,也想在家附近找一条适合散步的道路。1月5日,我沿小区傍边的一条小河“油车港”游步道向北往半山方向行走,发现这条小河通向上塘河,恰巧在上塘河上看到一座石拱桥,边上立有杭州文物保护石碑,上面赫然写着“衣锦桥”,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衣锦路名与此座石拱桥有关,但是,这保护碑上除了这座桥是2004年重新修复、2009年被定为市级保护文物和立碑时间外也没有更多有关这座古桥的来历信息。
回家后,上网一查,果然找到了此桥的相关信息。
  衣锦桥位于半山南坡石桥路东,南北向横跨上塘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仁和县志》卷二载:“衣锦桥,俗呼半山桥”。在2004年维修古桥时发现三百多年前深藏在桥身中的《衣锦桥重建记》,碑中记载:衣锦桥建于唐乾符二年875,毁于宋南渡之末,复建于元世祖时1271一1294,明天启三年1623桥将圮而修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建。
  桥身有“衣锦桥”阳文三字,全长35米,两堍宽6.6米,桥顶石护栏内宽3.8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拱顶饰有一组龙纹石雕。桥墩由25层条石错缝叠砌,拱壁每块长2.25米,桥上留古联一对:
  从泛仙槎向何处;
  偶得红叶到人间。
  衣锦桥是昔日杭城、笕桥、彭埠诸地人来人往的要道,也是人们登皋亭山的必经之路。村民中流传着古桥的故事:唐朝皇帝旨意而建,初名“依君桥”。因“君”即皇上,刻于桥上属不尊而改名“衣锦桥”。另一传说:本地出身的一位朝中高官,衣锦还乡之时,捐建了这座石桥,在年老的村民眼里,踏着这座桥过河,象征着步步登高。
现在在桥身上也找不到“衣锦桥”及对联的字迹,或是毁坏了,或是被风雨消蚀在历史长河里隐迹了。只看到多次修复后留下不同时期的新旧条石错落其间,还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衣锦桥全部有用石块垒砌而成,感叹古人对力学的掌握,当时建这么一座桥的难度一定不亚于今天在钱塘江上建一座大桥的难度。古人还很有智慧,在维修此桥时,还把《衣锦桥重建记》石碑深藏在桥身中,这可以让后人知道有关此桥的信息。
有关此桥的来历有两种说法,我更愿相信是第二种传说。虽然没有留下修桥者姓甚名谁,但是可以肯定,他一定是一位好官,而且还是一位善者,有对待故乡人民的一片拳拳之心,捐建一座桥来方便两岸民众的往来。
在衣锦桥北岸还立有一座高大的文天祥雕像,背墙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几行苍劲有力大字赫然在目,这是文天祥爱国情怀的写照。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杭州旧称),宋朝朝廷下诏征勤王兵,文天祥临危授命北上守卫临安,就是在衣锦桥边与元军谈判未果。
这座有着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石拱桥,经过多次重修,带给我们许多历史故事。我们今天又以命名路名为“衣锦”的方式来告诉后人,我们需要有家国情怀,传承善心,为社会为大众做好事。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