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有感(5)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三士包容所有人,
人人平等是灵魂;
道缘存在差别性,
中大端微很不均。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有感(5)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士分三等”的问题。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在这里论述了“士分三等”的情况!……。关于“士”,西周时期,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参见下表:
周天子 |
大宗(嫡长子) |
天子 |
天子 |
天子 |
天子 |
天子 |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
最高统治者 |
|
小宗(周天子庶子+功臣) |
大宗(嫡长子) |
诸侯 |
诸侯 |
诸侯 |
诸侯 |
封国 |
封国统治者 |
|
|
小宗(诸侯庶子+功臣) |
大宗(嫡长子) |
卿大夫 |
卿大夫 |
卿大夫 |
采邑 |
采邑统治者 |
|
|
|
小宗(卿大夫庶子+功臣) |
大宗(嫡长子) |
士 |
士 |
禄田 |
禄田统治者(士贵族) |
|
|
|
|
小宗(士庶子) |
平民 |
平民 |
—— |
被统治者 |
|
平民阶层 |
农工商 |
农工商 |
农工商 |
农工商 |
|
—— |
被统治者 |
|
奴隶阶层 |
农奴 |
工奴 |
商奴 |
家奴 |
|
—— |
被统治者 |
春秋时期,士人可以分为三等,即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指的是高明的士贵族阶层;中士指的是平庸的士贵族阶层;下士指的是浅薄的士贵族阶层。在本章中,老子也把“人类”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个等级。但是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三个等级,跟世俗社会中的等级不同,它是就认识水平上的高低而言的。因此,上士也就是悟道较深的人(上端占比较小),中士就是对道半信半疑的人(中间占比大),下士就是对道无知的人(下端占比较小)【按:“两头小,中间大”,呈“正态分布”!……。】由于每个人对道的领悟程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对道的不同看法:上士听人讲道的德行,能够很快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并将领悟到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引导自己的行为,实现个人与大道的和谐统一。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行,不能完全理解到德行的真谛,而且总是半信半疑,不能把领悟到的真谛应用到实践之中,所以这种人是很难做到真正解脱的。至于下士,他们听人讲道的德行,听完后完全否认大道的存在,还会对得道之人进行嘲讽,更不用说运用大道的真谛去指导实践,引导自己的行为了。
“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下士的无知和嘲讽,老子表现出极度的宽容。老子认为,如果没有受到下士的嘲笑,大道也就不能称之为大道了。【按: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见《道德经·第五章》);又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见《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其中的“不仁”体现的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老子认为,“唯有不仁,才能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来体现,是“万物平等”的思想;而“圣人至仁”则需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是“人人平等”的思想!……。老子所描述的又是一种“理想”状态!所以,老子所说的“士分三等”中的“士”,表示“所有人”对待“道”的三种不同态度的情况! ……。】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士”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许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0
附2: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分封制有什么关系?进来涨知识了
世间人说,发布时间: 19-11-12
附3:三论老子与人人平等精神(个图)
黎鸣,2011-02-17
这正是:
三士包容所有人,人人平等是灵魂;
道缘存在差别性,中大端微很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