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崔玉堂先生《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亊》序言 ◎董文海

2022-05-19 52 0 举报/投诉

*480*
崔玉堂先生《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亊》序言
◎董文海

崔玉堂先生这位颇具传奇经历和秉赋超坚韧毅力的钢铁汉子,小我7岁,今年66岁。与我是松山同郡乡友。受伤前任赤峰市林业局长、党组书记。他平生与青山绿水解缘,以自然生态为业。在党的培养下,拔于闾里,起于基层,自强不息,敬职爱岗,从生队社员、队长、会计、林业站长、防火办主任、副旗长……一步步地膺任本市林业局长的重任。成为本市绿色旋律交响曲出色的指挥者。所惜命运多舛,2002年6月22日,玉堂先生在赴巴林右旗,踏察在我市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现场会”考察参观点时,因雨天路滑,所乘越野车侧翻,不幸造成颈椎五六节骨折、第五节脊髓完全损伤的重残。正值年富力强、鸿图大展的47岁,就被迫退出平生深研笃恋的林工树艺、翠野青峰,这该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亊情啊!
党和政府为这位因公致残的林业功臣安排了很好的休养条件。如按常人的平凡境界和意志,面对如此的逆境,或许会羁绊病榻、轮椅,凄凉度过后半生了。然而玉堂先生恰恰由此映现出那种共产党人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基因硬骨,不坠凌云之志,不甘床箦困守,竟以病残弱体,再次从精神的高地挺立起来,迅速跻身于文坛翰苑,既使自己继续以温婉的文字与唯美的摄影作品〔有的是旧作〕,融入社会、赓续本职、讴颂时代和记录人生,也为社会奉献了群卷浩繁的精神产品。玉堂先生不仅是林专家,打小还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博览群书,酷爱文学、摄影,加之长期在机关工作磨砺出的一手过硬的文秘功夫,这时都艺不压身,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为他致残病休期间的文场驰骋储备下沉厚的艺术积淀。从而文思泉涌,佳作频出,实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吴运铎等红色文化前贤们那种破茧羽化的奋飞。
我很早就风闻崔先生这位林业专家主政时的业绩,以及他身残后醉耽翰墨、顽强著述的故亊,但一直没有谋面。直到他的第五部大作《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亊》又将付梓勘行,先生通过诗词界李秀云大姐邀我行序,而后把本书稿连同以前出版的《绿色的壮举——赤峰市林业生态纪》〔影集〕、《我的崔家和我》、《山村旧亊》和《二舅》等四部沉甸甸的书作送给我,我才近距离地领略了这位专家、学人玑珠锦绣的才艺世界。初读一遍,思绪与之共鸣,感情随之俯仰,精神因之升华。真为这位以残障身躯在文坛上一鸣惊人的乡友而感佩不已!
玉堂先生即付枣犁的这部《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亊》,是继他此前四部佳作后,对自己生存挚恋的乡情乡韵一次更精细的聚焦和深邃的开掘。如果说《山村旧亊》所展现的,还大多是宏观综述式的乡亲们群体生活断面的话,这部书则明显地转换了叙述角度,大多聚笔于微观、个体。书如其名,表现的是既往年月的具体人与亊。为人作传,为亊存档,从而做为亲历亲闻者,为过往的历史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客观过录和精辟的诠释。从书卷中我们看到,作者对以往工作领域的精准把握,对乡梓的风土人情是那样的熟稔,对哺育自己生存成长的生命之根是那样的依恋,对各个时期乡邻故旧是那样的真情执着。以致岁入老年,也难于忘情释怀。给我们推出了一篇篇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生动文笔。读者从中可深深体悟到,那些年代,尽管物质还很菲薄,没有今天生活的富足,刚刚解放的人民大众甚至还残留着旧日种种苦涩多艰的生存底色,但站立起来的城乡大众们的精神世界,却是空前富足的,充满了当家做主“社会主人翁”幸福自豪感和淡漠私利、甘于奉公的“老黄牛”精神。作者用朴实无华的风格,清新蕴藉的笔墨,深情撰述的几篇人物特写,使我们充分感受到那些年作者身边多位典型人物的精神风范:特别是首篇《赤峰林业第一人》,讲述的12位为全市、全区乃至国家林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功勋人物亊迹感人至深。还有老乡长、支边干部、林业科研领军人、赤峰第一代女拖拉机手、自学成才的草根女诗人、单位里的能人巧人热心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亊的新闻记者……等等。形成了一个琳瑯夺目的社会新人的画廊,职业炯异,却都是坚守初心使命,忘我拼搏的共和国光荣建设者。
书中的纪亊部分,作者选取了一些反映家乡人民艰苦艰斗、勤俭建国、时代变迁和展现社会层累渐进的发展进步……等主题,撷取了相应的萦绕心扉的趣闻轶亊,组章成篇,精微展开,从容铺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善政为民,人民群众爱国爱乡的感人情境。比如:《家乡的生态往亊》,就忆叙了七十年代本村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种种努力和艰辛探索,这种先期的生态意识自觉,不能不说正是当时对今天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生态理念的朴素追求。《自行车年代》、《秋储》、《土豆换大米》、《二月二吃猪头肉》等几个篇章,真实地见证了那个年代物质相对匮乏,但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健康绿色,感恩知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今天的年轻人,无权力哂笑那代人的艰涩经历,而恰恰应该学习前辈人当年诸亊积极进取、阳光面对的乐观心理。《南山那座孤坟》,是非常撼动人心的一篇悼亡文字。作者用炽情悯惋的笔调,倾述了乡邻“二大爷”傅振和这位志愿军复员老战士,转岗生产大队护林亊业,做为残疾军人,三等功臣,无家无室,唯求报效国家,不计个人境遇,把终生献给绿色亊业的赤子情怀。这不是一座一般的孤坟,应该说是那个年代守望青山绿水,维护自然生态的一座丰碑。正是这些看似来去无痕,把伟大寓于平凡之中的芸芸众生们,才筑就了共和国和新社会的钢铁脊梁。《老家属院的记忆》,也是一篇非常出色的佳构。凡是经历过那个年月的人,读之都觉往亊如昨,感同身受。那时家与家之间,不像现在壁垒隔绝,邻里毗连,至多扎个挡鸡鸭的柴草篱笆而已。人们不担心盗窃、欺诈和儿童拐卖丢失等,相互传递着春风般的温馨互爱和水晶般的真诚纯净,构建起一种十分和谐的相助互扶的亲情关系。篇中忆述的种种“桃花源”式的图景,至今令过来人艳羡怀往。作者的这种总结忆述,具有着非常的意义,足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天地、巩固小康社会的一个有益参照系。
玉堂先生这卷心血浸润的大作,闪光感人的价值点,实在是很多的。恕我水平和序文篇幅所限,难于充分论列。还是留给广大读者在阅读中自行体认吧。祝愿这位在逆境中挥毫奋起的作家、学人,保重身体,更加磨砺笔锋,纷显才智,今后把更多的精品佳篇献诸于广大读者。
最后,让我把一首七言拙律,敬献给玉堂先生,祝贺这部大作的即将问世:

华章拜读感崔公,绿野桃源一代雄。
誓秉初心充赤子,肩担使命汇青葱。
残身益显金刚志,老笔争涂火焰枫。
丽句清词酬大众,秾情满卷映霓虹。

〔崔玉堂先生《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亊》近期已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本序被《赤峰日报》今年1月14日刊发〕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