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有感(3)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道生万物取代神,
鹤立鸡群醒世人;
酷似宇宙大爆炸,
老聃思想更超群。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有感(3)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道生万物”的问题。
“道生万物”涉及章数为(42、40、1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要结合另外一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来看!……。
“有”,是“有名”,是象,是音,是器,是方,是有形;“无”,是“无名”,是“希”,是“微”,是“夷”,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无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二者造生了天地万物。“有”,既然有形有质,那么就必然有高下长短之分,内外左右之别,也就可以拆分为“二”来看,所以用“二”来指代它。“无”,无形无质,无象无状,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也就只能“混而为一”来看,所以用“一”来指代它!……。
我们常说楼上楼下,有楼上,就必然有楼下;有楼下,就必然有楼上,这二者是同时出现的。但我们起屋盖房,能先盖楼上么?只能是先打好了地基。形体和影子,必然是同时出现的,那么是影子依附于形体还是形体依附于影子?声只要发出,就必然有音量音调,那么音和声,哪个才是本源?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见《道德经·第十一章》),事物是因为能用才有利,而不是因为有利才能用。所以“有”和“无”,虽然是同时出现的,但是“有”依据于“无”而生,它就像形体的影子一样,是无的一种折射,一种化形。之所以“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是因为这些“有”,已经大到复归于它们的本源之“无”,故而无隅,免成,希声,无形!……。
我们的意识,它无形无质,为“无”。但同样也能构建出有形有象的思维空间,造生出奇幻迷离的梦境。那么这形象和梦境是怎么来的?源于意识静寂无声的运转。意识在还没有营造出事物的时候,思维空间是虚无的,然后忽然就能充实起来,就像有种神意在推动着、在发动着一般。所以我们想要激发灵感,常常就需要静思,越是沉静,就越是能感受到这只手的力量。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个“常”,就是道。至此,“道生万物”的过程也就显而易见了:道→无(一)→有(二)→“三”→万物。其中,“一”和“二”是同时出现的,但“一”决定着“二”;而“三”,是由“二”所造生的。那么这个“三”是指什么呢?
在这里要引用一下庄子所说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指非指”,出自于公孙龙的《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万物莫不是由自身属性来表现的,但万物本身的物质属性,却与它们整体表现出来被我们所认知到的自身属性,并不相同。我打个比方:一台电脑,把它拆分成最微小的零件,这一堆零件,与之前的电脑是等同之物吗?当然是等同,因为物质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电脑却没有了。所以说,我们认知的这个电脑属性,与电脑自身的物质属性,能视为等同吗?同样的物质组成,却多出了一个电脑,这个电脑,就是由“二”所生的“三”。就好像一颗石头,它具有坚硬、白色的性质,但如果把这颗石头碾成分子原子,也就不再具备这些性质了。天下万物,莫不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没有自身独有的属性存在,也就不成其物了。所以,万物都是由这个“三”而生。“母子”关系,方是《道德经》所讲的“生”,母为本,为根。所以老子所反复强调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处于“母”的地位。比如“朴”,为“器”之母,故而圣人掌握了朴,就能成为“器长”。比如“柔”,为“刚”之母,故而柔能生刚而胜刚。比如“静”,是“躁”之母,故而“清静以为天下正”。比如“重”,是“轻”之母,故而圣人出行必辎重随身,然后才能“燕处超然”而“轻”。比如“无为”,是“有为”之母,故而“无为而无不为”。有“母”在手,想要多少“子”还能不可得?
道是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老子所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见《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所以把握住了道,也就把握住了由它所造生之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之,又生之,这才是“道生万物”的逻辑和顺序!……。
道生万物。道是什么?道是万物自身!道生万物,就是万物按照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自然而然的自我生成!在这里就完全没有上帝和神灵的位置! ……。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大师兄,2020-11-29
附2:“道生万物”之正解
华夏新民,2014-10-28
这正是:
道生万物取代神,鹤立鸡群醒世人;
酷似宇宙大爆炸,老聃思想更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