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凤

2022-05-19 36 0 举报/投诉

定西番-追思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凤*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

1月10日10:45,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金派”艺术创始人金采风因病去世,享年92岁。
1月16日早晨10:00,金采风告别仪式在沪举行。
金派耀菊坛,活兰贞,杨贵妃,曲满春申醉天籁。
越枝栖彩凤,神秀英,王熙凤,高谢风尘留余音。
悼念仪式现场隆重肃穆,正中的这幅挽联也道出了金采风的艺术和人生,亲朋好友泣不成声,依依不舍。
灵堂外弟子们为先生准备了一面花墙,上题“岁月流金”,寄托哀思。
花墙两旁则摆放着金采风众多艺术作品的剧照。
金采风原名金翠凤,祖籍浙江省鄞县,1930年11月生于上海,1946年考入雪声剧团训练班,工小生,因唱电台而露名声。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被称为“东山”的三鼎甲。1951年夏进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1955年随团入新建的上海越剧院。金采风以闺门旦应工,兼擅花旦。
金采风的唱腔继承袁(雪芬)派,并吸收有施银花、傅全香的音腔成分、同时也吸收了范瑞娟唱腔的醇厚,融会贯通,自成一格,被公认为“金派”。
金采风的唱腔婉转秀丽,刚柔相济。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畅,质朴中展风采,秀婉中显棱角,柔中寓刚,端庄大方;她擅演大家闺秀,唱腔婉转回荡,运腔委婉流畅、刚柔相济,韵味浓郁。她也擅长青衣,表演细腻隽永,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在感情,在舞台上塑造过不少性格迥异、各具魅力的古代妇女的艺术典型,也扮演过不同时期的现代妇女形象。她曾演唱袁派名剧《西厢记》《祥林嫂》,在演唱时既保持了袁派委婉流畅的特点,又发挥了自己嗓音较亮、力度较强的唱法,赋予唱腔另一种艺术特色,被音乐家称为“袁腔金唱”,由此也可看出流派继承、衍化的轨迹。
金采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对角色的体验和理解,不断对唱腔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尤其是对传统的四工腔,在音调板式、润腔处理等方面加以丰富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她的唱腔结构严谨,善于用不同板式和节奏、音调润腔的处理,细致揭示人物感情深处的波澜,表演动作和唱腔音乐紧紧相扣,在《碧玉簪》中可见一斑。
应家属要求及疫情防控需要,1月16日的金采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不对外公开。但是现场还是有众多亲朋好友、学生弟子和各界人士赶来悼念。
仪式开始前,金采风弟子樊婷婷在接受采访时泣不成声,“太突然,她状态一直很好,真的没想到。”
金采风的儿子黄晓光告诉记者,母亲90多岁了,最记挂的还是越剧事业。
越剧名家方亚芬告诉记者,金采风留下的不止艺术财富,还有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生活中她很随和,但是对艺术的要求很严。”
现场,人们为艺术家献上一朵朵玫瑰花,表达哀思。很多人红了眼眶,泣不成声。
金采风同志的家属和学生为今天的告别仪式特意选择了她的唱段和她喜欢的乐曲,其中《碧玉簪》,《盘夫索夫》的选段都是金采风老师的经典唱段,委婉隽永。
现场,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著名的“化蝶”旋律中,人们追思送别金采风老师,大厅两旁的显示屏上也播放着经典的越剧电影《梁祝》的片段,这正是金采风老师主演,其先生黄沙导演的作品。儿子黄晓光告诉记者,“这样的安排也表达我们的哀思,爸爸妈妈在天堂相聚了。”
值此追思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风之际,彩凤越技鲜别,历历在目;袁腔金唱香雪,天籁荡徊。笔者特赋《定西番》为评为纪。

彩凤越枝鲜别。
三鼎甲,
玉山梅。
戏楼围。

金唱润圆香雪。
菊坛双蝶飞。
盘索碧簪天绝。
籁音徊。

注*指,1月10日10:45,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金派”艺术创始人金采风因病在沪去世,享年92岁。1月16日,早晨10:00,金采风告别仪式在沪举行。


——2022年1月17日凌晨时事诗评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