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一个中文教授讨论诗词,他讲授文学课程。他的观点:(1)平仄是形式,内涵才是最关键的,意境最关键。(2你的诗不缺词句,但缺最核心的东西。我再对你说一句话,我怕你不高兴,所以说我就不愿意说,就是你写了那么多的诗,你应该静下来去思考一下自己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升华,自己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你不要光看瓶子,看瓶子,你是完美的,看韵律,你是完美的,看最关键的东西。3中文系原来有很多老先生,我比较熟悉他们,他们都有古诗词,这个留下来大部分作品,他们都和韵律,格律,但是只有极少数人的极少数作品有诗意,这是最难得的一点。(4)诗歌不能学叶##,诗歌不能学书画,不能学书画,不能格律化。(5)别信那些诗话,词话,那些都是理论,那些人能写出好诗来吗?很难的,很难的,他们会讲理论,你像中医,很多搞诗词的人,你去他让他讲一首诗歌,他讲的头头是道,可是他自己会写吗?不会写,他不会写,他就不懂写,他就是一个纸上谈兵者。(6)我不是让你去写古风啊,我要有事让你读一些这个新诗。是让你去捕捉它,记那些新诗,一点都不押韵。有时候也没有什么,就各种东西,各种各种清规戒律都没有,但是他能够存在,为什么?我随便给你点一首例子,你自己去去品味啊,戴望舒的雨巷。(7)别再仿写了,仿写了,数目可相当大了,千万别再仿写了,陆游那么一说,你就那么一听,仿个几百首就够了,如果再仿下去,你就跳不出他给你设的这个科就了。(8)诗最重要的是讲灵气儿,必须有一种灵气儿在,有一种灵动的东西在。当然这个灵动我说的是一个广义的东西,让我说我也说不清,就是一种感觉的东西,那种感觉你一直没找到。
一个学生批评我,老师说的也不是没道理。您的辞藻很不错,但有时候我觉得意思不是很连贯。不过不可能每首都写得一样好,一定有的好些有的差一点。您用的意象很多,有时难免会让人有杂、零散的印象。但雨巷的意象很少,整首诗显得很集中,诗意就很完整。您或许可以借鉴一下他的这种更加连贯的写法。
我想,诗词是发散性思维,受韵字,平仄限制,近体诗和词,很难做到雨中那样沒有韵律。您自己写写,就知道问题所在了。中文系讲诗词鉴赏的老师,一般不创作。讲文学的老师,从不出文学作品。只按固定套路,在课上捕捉学生开心心理,煞有介事地认真胡说八道。所以,我记住了另一个作者的话,写作是让自己开心,而不是让读者叫好。
因此,我依然需要坚持一段时间仿学,依然需要阅读诗话、词话,去继续思考、改进。任何人的话,都听,但不完全遵循。从事艺术,没有特别的标准,也不是别人接受后。莎士比亚的文学、杜甫的诗,陶渊明的隐逸,在他们活着时候,并没有被时代人接受,甚至死后百年后被发现。诗词也一样,东坡9700首作品,真正传世的,又有几首?诗词,不可能首首让人叫绝。诗词之所以是诗词,是韵律、用典、训诂的存在,是文化传承,而不是自己的幻象。中华文化,才是中国诗词的土壤。离开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无病呻吟。
学习诗词的好处,是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让一个孤独的灵魂,有寄托处。学诗词的人,不惹事,不关心时事,不发牢骚,不出恶言。要写出可以传世的作品,惟有美和善良。所以,诗词是修心的过程。对于社会无机者、又不愿意投机的人,适合学习诗词。在我看来,摒弃别人叫好的心态,自己写自己,才是享受诗词。一个没有作品的人,叫好,不是真好。诗词好与不好,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和古人作品比较,而不需要太顾忌当代人的看法。
唉,诗词书画自学很难。我需要一个苏东坡那样的老师或朋友。我没有经历过中文教育,心里也就没有了任何先入为主的条条框框。向任何人学习,向任何作品学习。诗词人,是孤独的,可是孤独的宇宙也需要人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