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笠翁对韵歌·五微
文/九文-2022-1-18-12:42-作于南京一中
衰翁怯病思绵密,盛誉垂名识博稀。
天子一言穿祭服,帝王三典训朝衣。
鸡窗论政安邦策,雁塔穿云历雨威。
进士登科高中榜,状元及第过春闱。
注释:
衰翁:
1、老翁。
2、披着蓑衣的老翁。
·唐·白居易· 《和刘郎中曲江春望见示》:芳景多游客,衰翁独在家。肺伤妨饮酒,眼痛忌看花。
·宋·欧阳修· 《朝中措》词:“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宋·陆游· 《晓出东城马上作》诗:“晓出东城数帜红,蒙茸狐貉拥衰翁。”
·宋·毛滂· 《玉楼春·戊寅重阳,病中不饮,惟煎小云团一杯,荐以菊花》:衰翁病怯琉璃簟。日日愁侵霜鬓短。一杯菊叶小云团,满眼萧萧松竹晚。
·明·刘基· 《一剪梅》词:“浮世生涯一转蓬,今日韶颜,明日衰翁。”
·宋·辛弃疾·《乌夜啼·廓之见和复用前韵》词:“千尺蔓,云叶乱,系长松。却笑一身缠绕、似衰翁。”
怯病:
心内常恐怯不安的一种毛病。这里是指年老的智者内心恐怯不足的缺点。
绵密:
(形)(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盛誉:
崇高伟大的声誉。知识广博、德高望重的智者所享有的崇高声誉。
识博稀:
知识、学识广博而罕见稀少。
祭服:
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服。为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先人非常重视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出处·1·《礼·曲礼》:“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注: “祭器可假,祭服宜自有。”
出处·2·《谷梁传》桓十四年:“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
视祭礼之轻重,祭服分别有数种形制。周代至唐宋,凡有祭祀,天子、公卿、大夫皆穿冕服,惟有衣裳上章文、冕上垂旒数目的差别。到了明代,冕服才成为帝王的专属。冕服早在夏商两代已有,周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章服制度,并成为后世的典范和源头。周代特设“司服”一职,专门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选择不同的衣冠服饰。按周礼祭服共有六种,合称“六冕”。
法家治世、崇尚实用的秦曾废除冕服,只有一套上下皆黑的祭服,称为袀玄(《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一直到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诏礼宫博采《周礼》、《礼记》,对周代祭服整理出个头绪,重新颁布了冕服制度。
魏晋六朝各代帝王开国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体上仍承袭东汉制度,直到北周时,才花样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将皇帝冕服,从6种增加到10种。
华夏衣冠服制也总在社会变动的冲击中不断波动,而周制冠服制度总是后世效法的经典蓝本,对于礼服尤其如此。隋代结束了自汉末以来360多年分裂的政治局面,同时也恢复了衣冠服制。冕服制承接汉魏,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袭隋旧,只稍作了一些改变。
宋代是崇尚礼制的时代,三番五次颁订服制,并进行修改,在二十四史的《舆服志》或《礼仪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明代建立初期,开国君主朱元璋认为古制太繁,只允许在祭天地、宗庙等特大典礼中,根据汉唐制度采用衮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即使是衮冕,也只有皇帝、太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可备,冕服自此成了皇室的专属。群臣于祭祀的场合另有梁冠、青衣、赤裳等所组成的祭服。
清代建立后,男子全部改穿满洲服饰,传统的衮冕之制已消亡,清代的礼服同时具备朝服与祭服的功用。
朝衣:
君臣上朝时穿的礼服。 借指朝廷官员。
鸡窗:
亦作鸡牕,指书斋的意思。后用于代指书房。
·晋宋处宗有一只极为宠爱的长鸣鸡,一直关在窗户边。后来鸡说人话,与处宗谈论,使处宗言谈技巧大增。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宋.柳永〈定风波.自来春〉词:“向鸡窗,只与蛮牋象管,拘束教吟课。”
·宋.范成大〈嘲蚊四十韵〉:“鸡窗夜可诵,蛩机晓犹织。”
雁塔:
1.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有比丘经行,忽见羣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訶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絶,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殞。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於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死雁,瘞其下焉。”后因指佛塔。
·唐·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银龕佛影,遥承雁塔之花。”一本作”鴈塔”。
·唐·元稹《大云寺二十韵》:“鹤林縈古道,雁塔没归云。”一本作”鴈塔”。
·明·杨珽《龙膏记·成隙》:“听宝磬声传九衢,看雁塔影掛清溪。”
2.塔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慈恩寺中,亦称大雁塔。系唐高宗为追荐其母而建。今为七层。唐代新进士常题名于此。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雁塔》:“塔乃咸阳慈恩寺西浮图院也。沙门玄奘先起五层。永徽中,武后与王公捨钱重加营造,至七层,四周有缠腰。唐新进士同榜,题名塔上,有行次之列。唐韦、杜、裴、柳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后常用为中式高举之典实。
·金·郭宣道·《送同舍张耀卿补掾中台》诗:“关心雁塔功名晚,试手乌臺岁月忙。”
·明·杨珽·《龙膏记·脱难》:“登紫阁题名雁塔,从今后新风月紧趁逐,旧相思都毕罢。”
·清·赵翼·《赠三元钱湘舲》诗:“设令国家更有别科目,不知又领几次雁塔名。”
登科:
也称“登第”。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应考人被录取。
1、唐 裴说 《见王贞白》诗:“共贺登科后,明宣入紫宸。”
2、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3、宋 司马光 《送崔尉之官巢县》诗:“登科如拾遗,举步歘千里。”
4、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吴人郑夷甫少年登科,有美才。”
5、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儿年九岁时,阿爷报登科。”
6、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 唐 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
及第:
(动)科举时代考试中选:状元~。[反]落第。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春闱:
1. 唐 宋 礼部试士和 明 清 京城会试,均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犹春试。
·唐·李中 《送相里秀才之匡山国子监》诗:“业成早赴春闈约,要使嘉名海内闻。”
·金·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平日春闈较才艺,策名屡获科甲。”
·《红楼梦》第一回:“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闈一捷,方不负兄之所学。”
2太子居所。又称东宫。亦指代太子。
·唐·王勃 《释迦佛赋》:“宝殿之龙颜大悦,春闈之凤德何虞。”
·唐·白居易 《除赵昌检校吏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制》:“夫望优四皓,然后然调护春闈;才冠六卿,然后能纪纲会府。”
·《旧唐书·姚珽传》:“臣以庸謏,叨侍春闈,职居献替,岂敢缄默。”
3.犹春闺。 唐 杨炯 《幽兰赋》:“及夫东山月出,西轩日晚,授 燕 女於春闈,降 陈 王於秋坂。”
七律·笠翁对韵歌·五微
文/九文-2022-1-19-13:56-作于南京一中
天姿窈窕乌衣巷,厚泽深仁燕子矶。
圣德如今君久别,道风崇义礼初归。
蟠桃绛阙来金母,岭荔红尘进贵妃。
亚父愤心撞玉斗,谪仙典酒敬芳菲。
注释:
天姿:
容;特指俊美的容貌。
窈窕:
(书)(形)①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淑女。②(宫室、山水)幽深。
厚泽深仁:即“深仁厚泽”的颠倒用法,谓深厚的仁爱和恩惠。
蟠桃绛阙来金母:
旧题班固《汉武故事》,说神仙西王母娘娘来见汉武帝,拿出五个桃子,送给汉武帝两个桃子,即所谓的“蟠桃”。“金母”即所谓的王母娘娘,按照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故称王母娘娘为金母。绛阙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绛阙:
宫殿寺观前的朱色门阙;亦借指朝廷、寺庙、仙宫等。
出处:
·晋·陆机《五等论》:“在周之衰,难兴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据其天邑,钲鼙震於阃宇,锋镝流乎绛阙。”
·唐·杜甫《朝享太庙赋》:“福穰穰于绛阙,芳霏霏于玉斝。”
·唐·独孤及《送陈兼应辟》诗:“相逢绛阙下,应道轩车迟。”
` ·宋·苏轼《水龙吟》词:“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 [2]
·宋·苏轼《戚氏玉龟山》:玉龟山。东皇灵媲统群山。绛阙岧峣,翠房深迥,倚霏烟。幽闲。志萧然。金城千里锁婵娟。
·宋·晁补之《西平乐·广陵送王资政正仲赴阙》:凤诏传来绛阙,当宁思贤辅。淮海甘棠惠花,霖雨商岩吉梦,熊虎周郊旧卜。
·宋·张孝祥《蓦山溪》词:“清都绛阙,我自经行惯。璧月带珠星,引钧天、笙箫不断。”
·明·汪廷讷《广陵月》第三出:“神霄绛阙,丽日五云浮,开绮宴,待宸游,云和一曲倚箜篌。” [3]
·清·钮琇《觚賸·蛟桥幻遇》:“﹝女﹞迎谓许曰:‘来从绛阙,暂寄红尘,三生夙契,今当与君偿之。’”
岭荔红尘进贵妃:
岭荔,历史记载唐代杨贵妃喜欢吃的荔枝。唐玄宗命人自岭南限七日之内将荔枝送至长安。杜牧的诗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故此这句诗句的意思是:来自岭南的荔枝,在送荔枝的途中,送荔枝的军士一路十分辛苦骑马飞奔,快马加鞭踏马而来进贡给长安的杨贵妃,以满足她喜欢品尝荔枝的奢好。这句诗句不是用来批评杨玉环,而是用来想表达送珍贵的礼物给重要的人!以讴歌成全他人心愿的良好美德。
亚父愤心撞玉斗:
“亚父”的意思是表示尊敬的称呼。
《史记·项羽本纪》:“ 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 管仲 为仲父 。”《世说新语·言语》“ 卫洗马 初欲渡江” 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 玠 颖识通达,天韵标令, 陈郡 谢幼舆 敬以亚父之礼。”
或特指人物范增 。
·《汉书·陈平传》:“ 亚父 欲急击下 荥阳城, 项王 不信,不肯听亚父 。”
·唐·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霸王迷路处, 亚父所封城。”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维扬生》:“ 亚父 以反间死, 韩生以直谏烹。
范增(前277年—前204年),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
范增早年投奔项梁于薛地,跟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后被封为历阳侯。鸿门宴时,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劝说项庄舞剑,借机行刺刘邦,终未成功。汉高帝三年(前204年),陈平施展“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辞官归家,途中病死。宋代苏轼著有《范增论》。
愤心:愤怒或愤激之心。撞玉斗:撞碎玉斗。玉斗 yùdǒu :酒器玉斗一双。——《史记·项羽本纪》又亚父受玉斗。指玉制的酒器,玉制的斗形器物。或指北斗星,也借喻江山社稷。
谪仙典酒敬芳菲:
传说李白初到长安,拿出他自己所作诗作《蜀道难》给当时有名的诗人贺知章看看,贺知章十分敬佩赞赏,贺知章见李白神清气爽,风度翩翩的样子,惊叹道:“此天上谪仙也!”于是解下金龟换酒,与之畅饮尽日,传说李白也将银龟换酒,表示文人诗家重感情,轻薄金银财物如粪土,金龟也好,银龟也罢,都是代表唐代地位层次不同官职的官员所佩戴的装饰品,体现官员高低级别不同的身份。“谪”是被贬谪的意思。“芳菲”这里是比喻成才华了得的人,这类才华横溢的文人诗家就像是正在绽放的花朵一样光彩夺目。所以这句诗句的文意已经非常明确了,不用再赘述了。
七律·笠翁对韵歌·五微
文/九文-2022-1-19-16:17-作于南京一中
灞上军营愁项羽,长安酒市谪仙归。
诗人狂兴银龟典,亚父忧心玉斗违。
美女天姿真窈窕,贤能圣德实光辉。
金凰崇义乌衣巷,绝壁孤鸾燕子矶。
感言:
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中,刘邦率领军队攻夺函谷关,占领秦朝的都城咸阳,项羽随后赶到,打算同刘邦争夺胜利的果实进行大决战。刘邦的势力单薄弱小,以此刘邦只好去项羽的驻军地“鸿门”参加“鸿门宴”,上门赔罪。项羽的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多次向项羽谏言务必杀了刘邦,项羽自诩英雄盖世,英勇无双,势力强大,都没有采纳范增的谏言,并重情重义热情款待刘邦,范增的谏言只会让项羽倍增烦恼,范增气急败坏,使出各种阴谋诡计想替项羽杀了刘邦都未得逞。从军事战略上讲,范增的深谋远虑,想杀刘邦是正确之举,无奈项羽是一代枭雄,有英雄盖世之才,却无明主治国安邦的谋略精算。故此“鸿门宴席”中的曲折故事造成了项羽与亚父之间政治分歧,未采纳范增的良言,最终项羽品尝到失败的恶果,一代枭雄项羽最终被刘邦的大将军战神韩信率军追到乌江(今天的马鞍山)而自杀。当然我写这首诗不是从战略层面认识这个历史问题。是从崇尚“仁义道德礼智信”的角度写诗,一代具有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治理国家或人际关系、外交关系,应该以善举和谋略以及圣贤崇尚的道德和大爱来体现自己治理国家、处理人际交往与外交关系,皆应该从善如流,做到真正地收服人心,使人心归我,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君子应该有成人之美德。如果我是范增,恰恰看清了项羽的英雄气短,欠缺谋略,仅仅一代枭雄,而应该支持刘邦统一全国,以实现个人的历史价值和丰功伟绩,而不应该把刘邦当贼子一般来对待,恰恰应该把刘邦当作自己心目中的一代明主,一个“金凤凰”,正所谓识时务乃俊杰也。不然走在历史的对立面,孤立自己而使得自己像项羽一样失败,最终落得如“孤鸾”一样只能栖息于绝壁的“燕子矶”。不管项羽还是范增,人生不能实现理想,要不然还不如做一个与世无争的文人诗家,如李白一样,看清世事而不问世事,云游天下,至少做一个思想大气、个性豪放的大文豪,在文学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做一个君子有成人之美德的人,做一个思想坦荡的人,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