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有感(2)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老子哲思被阉割,
想尔注释变神魔;
古为今用求发展,
感悟新思辩证逻。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有感(2)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汉·张道陵《老子想尔注》”的问题。
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被“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著书有《老子想尔注》,弟子达3000多人。张道陵所创始的正一派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按:《道德经》又名《老子》或《五千文》等,是老子自己写的,大约成书在公元前西周末年;《老子想尔注》名义上是对《老子》的注释,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一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以《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老子想尔注》便是米道祭酒宣讲《老子》的注释本,此书早佚。清末於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老子想尔注》残卷,现藏大英博物馆!……。此书作者,或说张道陵,或说张鲁,或说「想尔」为仙人名。其内容多与《太平经》相合,吸取了後者的宗教思想与社会政治观,也有河上公《老子章句》的观点,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最宝贵的材料之一!……。】
《老子想尔注》通过编译注释,将原本哲学范畴的“道”进行了人格化,神格化处理,把哲学著作改造成了道教经典,成为道家发展史上的重要的文化符号!……。
《老子想尔注》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守道诫”方得福慧圆满。因为“道”是专一、真诚、清静自然、好生乐善的,所以守之,便可康乐延年,福慧康乐,光明圆满除灾得福。 “道诫”,即“道”的戒律。“道”即“一”,道气遍布于虚空,不限于五脏之间,“守一”即是“守道诫”。“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二是“保精气”可得仙寿长生。《老子想尔注》主张和五脏、五行之气,“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重房中之术:“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自守,即是无为无名无思欲,此乃成仙之要诀。
•三是“帝王行道”方得太平。《老子想尔注》认为行道之事,不唯臣民道士,帝王亦应奉道行道!失道之君,天命将降祸以戒。帝王应“尊道贵德”,尤以守道弘道为上,不起战端。
《老子想尔注》的思想内容虽然与《道德经》不尽相同、甚至有所违背,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良好政治愿望。同时,它也是研究道家哲学如何转变为道教神学的重要的材料。【按:《老子想尔注》名义上是对《老子》的注解,实则"托遘"《老子》达到"以训初回"和"济众大航"的目的。它通过增删、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统地改造了《老子》,将"道"神格化,突出其"布道诫"的训示意义,引导人们追求长生成仙的道教理想。通过这样的诠释,将哲学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经典,为道教的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是道教创立的重要标志。】
《老子想尔注》与其他道经,在北周武帝时均受禁。以后,《老子想尔注》长期失传被埋没,这大概与它夹杂房中术有关,也与它“注语颇浅鄙,复多异解,辄与老子本旨乖韦”有关。
《老子想尔注》做为道家历史上的重要的文化符号,显示了道家的思想主旨是,倾向于对学派重要人物思想的探讨性的阐释;和中国哲学和社会史中的“论古之习气”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哲学“以古为大”的内存和追求;是中国哲学从秦到当今缺乏创新的重要的体现和延伸!【按:还是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启迪新思,与时俱进!……。】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老子想尔注(1997年三民书局出版的图书)(百度信息)
附2:《老子想尔注》(在线阅读)
学门教育网(作者:张道陵)
附3:符箓斋醮是什么?
日 期:2019-5-26 ,发布者: 灵符网lingfu.cc|
这正是:
老子哲思被阉割,想尔注释变神魔;
古为今用求发展,感悟新思辩证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