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有感(1)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大成若缺用不弊,
大盈若冲用不穷;
大巧若拙大辩讷,
大直若屈道渊弘。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有感(1)
•《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②,其用不穷。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④。静胜躁,寒胜热⑤。清静为天下正⑥。
【注释】:
1、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
2、冲:虚,空虚。
3、屈:曲。
4、讷:拙嘴笨舌。
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按:有版本是:“躁胜寒,静胜热”(见王弼、苏辙、郭店、帛书等注本)。从意思上看,似应为“静胜躁,寒胜热”。《老子·第二十六章》有言,“静为躁君”,即是“静”、“躁”对言。并且,只有作“静胜躁,寒胜热”,才能与下句“清静为天下正”意脉贯通。“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三句是说明清静的作用,在文义上,和以上各警句不相关,疑是他章错简。 】
6、正:通“政”。
【原文(参考译文)】:
大成若缺(完满的东西似有欠缺),
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
大盈若冲(充盈的东西似有空虚),
其用不穷(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大直若屈(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
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
大辩若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
躁胜寒(运动可以战胜寒冷),
静胜热(宁静可以战胜炎热),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可以治理天下)。
•【阐释】:
本章可用“洪德”二字概括。
这一章在内容上和行文上,都可以说是四十一章的继续,是讲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四十一章讲的是“道”,本章讲的是“人格”。其中“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态;“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的外在表现,都是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收。
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写道:“这一章讲的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却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了‘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这个分析是准确的。老子运用辩证法认识事物、认识人。尤其对于那些国富兵强,拓地千里,并国数十,成其大功的王侯将相,如果不因此而昏昏然,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丰满充盈的如果能以细小视之,富裕却以不足居之,再加上如屈、如拙,当然会其用无穷。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三玄·道德经·第卌五章大成若缺》
[原文](含注释与参考译文)
附2:王弼《道德经注》
附3:苏辙《老子解》
附4:杨吉德解《道德经》(百度信息)
这正是:
大成若缺用不弊,大盈若冲用不穷;
大巧若拙大辩讷,大直若屈道渊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