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有感(2)

2022-05-19 28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有感(2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大辩若讷达道才,

洞穿想象本质摘;

悬河之口无重点,

一剑封喉对手乖。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有感(2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大辩若讷”的问题。

大辩若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大辩若讷,汉语成语,意思是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为什么会“大辩若讷”?

“大辩若訥”中的“”,即“”!(“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訥,大智若愚”中的“大”,也均作“道”讲!)“辩”,表示“才能”(辩才)、“智慧”(辩智)!“大辩”,即达到了“道”这样的水平或境界的“辩才”或“辩智”的人!……。具有“大辩”之人,不注重表面现象,不关注枝梢末节!他们总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一针见血的击中问题的要害!所以他们的言辞是不会长篇大论的,而是非常犀利的,总是能够“一剑封喉”地解决问题!因此,表面上看起来,“大辩”之人必然是沉稳的、“少言寡语”的、“木讷”的!不说则已,一说便会立即解决问题!……。【按:“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可“以此类推”地解释!……。】

这就如同“九方皋相马”,寓指在对待人、事、物的时候,要抓住本质特征,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出自《列子·说符》)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大辩若讷(百度信息)

2:《九方皋相马》(百度信息)

这正是:

大辩若讷达道才,洞穿想象本质摘;

悬河之口无重点,一剑封喉对手乖。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