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有感(3)

2022-05-19 28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有感(3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若拙大巧弃末工,

无枉物情循性行;

境界超拔心悟道,

鲁班聘技校神功。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有感(3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大巧若拙”的问题。

“大巧若拙”,具有大智慧的人深藏不露,其外表给人的感觉像是很笨拙的样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为什么会“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中的“”,即“”!(“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訥,大智若愚”中的“大”,也均作“道”讲!)“巧”,表示“才能”(巧工)、“智慧”(智巧)!“大巧”,即达到了“道”这样的水平或境界的“巧工”或“智巧”的人!……。具有“大巧”之人,不注重表面现象,不关注枝梢末节!他们总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一针见血的击中问题的要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不会频繁动作的,而是非常迟钝的,但总是能够“反朴归真”地解决问题!根据老子学说,“自然本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价值,凡是能顺物之性,因其“自然本性”而从事,结果必然美善。反之,如果以人为矫作残害事物的“自然本性”,结果反而显得丑陋!……。因此真正的“达道”的“大巧”之精良艺师,懂得适物之性的道理,在创制器物之时,能根据材质的颜色、形状、自然条件,巧手天成,不着痕迹!所以表现出器物自然的风貌,看似朴拙,其实正是技艺精湛!……。因此,表面上看起来,“大巧”之人必然是笨拙的、“朴实无华”的、“迟钝”的!不干则已,一干便会立即解决问题!……。【按:“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辩若訥,大智若愚”,可“以此类推”地解释!……。】

【按:「大巧若拙」也可说是从老子所主张的「正言若反」与「相反相成」的原理发展而来。根据老子学说,对立相反的事物、关系、性质与观念,无不可相倚互补,相待而成。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率皆如此。同时就一对相反的概念甲乙来说,甲的极致就是乙,因此发挥甲(正言)的意义到极致,就相同于乙(反言)。这里「巧」与「拙」是对立相反的概念,前者指人工精巧,后者指自然朴拙,根据「正言若反」的原理,便可得到「巧的极致(大巧)就是拙」的原则。准此原理,老子还提出「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辩若讷」、「明道若昧」(参见「明道若昧」)等原则。庄子也根据这个原理,在〔胠箧篇〕解释「大巧若拙」的意义。庄子认为真正高明的巧匠,必然出现在极其朴拙的环境:「毁绝鈎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意思是说废弃所有器物测量与制作的工具,折断最精良艺匠的手指,那么天下才开始真正有技艺高明的人。或许有人会说庄子这种解说(毁灭人为、归于朴拙,才是巧艺之始)与老子正言若反的思想(至巧为拙)不尽相同,不过庄子的解说正符合老子「反璞归真」的思想,当可算是「正言若反」原理的一种形式。】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大巧若拙(百度信息)

2:【大巧若拙】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作者:俞懿娴

3:【唐】白居易《大巧若拙赋》笔记

春风秋水,2019-05-11

这正是:

若拙大巧弃末工,无枉物情循性行;

境界超拔心悟道,鲁班聘技校神功。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