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有感(4)

2022-05-19 52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有感(4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大智若愚达道班,

高瞻远瞩判析全;

河曲智叟格局小,

悟道愚公定移山。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有感(4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大智若愚”的问题。

“大智若愚”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指有智慧有才能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愚笨;比喻有智慧的人极有涵养,不露锋芒!含褒义。【按:其实,“大智若愚”的这一思想,源于《老子》!类似的还有:“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喜若狂,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等!……。这里的“大”,均可以作为“道”讲! ……。“大智”,即“达道的智慧”的人!……。】

日常生活中,有大智慧、大聪明之人,都胸怀坦荡,胸襟豁达,明白大道理,对于身边琐事一目了然,当然用不着处处用心。而那些只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察言观色,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这种人要是谈大道理,便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谈具体事儿,便婆婆妈妈、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他们长于钩心斗角,鸡蛋里可以挑出骨头,没事儿也可找出是非来。所以,外表普通,内涵丰富,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见《列子》,除了揭示“恒心”的道理之外,主要的还在于说明,愚公是一个达“道”的人!“愚公移山”看似很蠢的,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发展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来看问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再高,挖一点就会少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能够把山挖平的!……。这就是说,愚公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关于这一点,连邻居的寡居的妇女都看得很清楚!而作为河曲智叟,则是短视的,格局小的! ……。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大智若愚(百度信息)

2:愚公移山(百度信息)

这正是:

大智若愚达道班,高瞻远瞩判析全;

河曲智叟格局小,悟道愚公定移山。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