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有感(2)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知足不辱警上层,
长乐知足众修行;
才智欲求相匹配,
无私奉献大道弘。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有感(2)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知足常乐”的问题。
知足常乐,汉语成语,意思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并取得快乐。出自先秦·李耳《老子》。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知足”释义:
据统计,在《老子》中,“知足”凡4见,分布于3章中。
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其前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后是“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这里所说的“富”,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富”,既有客观标准,又有主观感受,而且二者都有相对性。在这种意义上说,如果自己不知足,永远也不会感到富,所以“知足者富”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子这样说,是否要人们不求进取呢?如果情况果真如此,他为什么还称许“知人者”、“自知者”、“胜人者”、“自胜者”、“强行者”、“不失其所者”和“死而不亡者”呢?就拿“死而不亡者”来说,什么样的人才够格呢?老子说的“死而不亡者”是指那些能为历史留下高尚道德、杰出功勋或旷世思想学说等,从而能长久活在后人心中的人,亦即名垂青史的人。要做一个这样的人谈何容易!只能终生弹精竭虑,奋斗不止永远不“知足”,方有可能实现。所以,老子这单说的“知足”绝不是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意思。
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此文的前一句是“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什么样的人“甚爱”即爱则如命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厚藏”即囤积则物呢?只能是帝王将相、贪官污吏、奴隶主、新兴地主等。这些人敲骨吸髓、横征暴敛,到头来必然逼得人民挺而走险。他们的下场不仅将受“辱”,甚至会人头落地。所以,老子在此劝诫他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甚欲,咎莫潜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为足,常足矣,”这里出现了两个“知足”。本章共分两段,其上段为“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两段连起来看,其下段当是对侵伐战争原因的揭示,主要是因为“无道”的侯土等统治者“甚欲,和“不知足”。所以,这单说的“故知足之为足,常足矣”,是用以劝诫侯王等统治者的。
从以上两章来看,老子要他们“知足”的是统治者和剥削者,而不是广大劳动人民。相反,老子对当时遭受残酷剥削和压迫、饥寒交迫的人民大众寄予极大的同情,并反映了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在第二章,他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要“实其腹”、“强其骨”;在第七十一章,他要求统治者对人民“无种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在第八十章,他把“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作为治国的理想目标。
(•)由“知足不辱”到“知足常乐”
“知足不辱”主要是老子对统治者的告诫!但是,社会在发展,历史在进步!时至今日,由“知足不辱”到“知足常乐”,对于普通的人也是适用的,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个人的才能与所追求的目标”的“匹配和度”的问题;有一个“个人的欲望或欲求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的问题,即一个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关于如何做到“知足常乐”?这方面有很多论述!有网友提出了应保持“四种心态”!(可以借鉴):
一、只有淡泊宁静的心态才能知足
二、只有简洁的生活方式才能知足
三、只有追求精神的享受才能常乐
四、只有奋斗积极的人生才能常乐
【按:知足常乐是人生的一种思想境界,更是有素质之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保证之后,知足常乐是需要靠人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品性来保证的!……。】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知足常乐(百度信息)
附2:知足常乐:靠的是这样四种心态
悟思必得,发布时间: 19-06-25
这正是:
知足不辱警上层,长乐知足众修行;
才智欲求相匹配,无私奉献大道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