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有感(3)

2022-05-18 95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有感(3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老子哲学是箩筐,

个人注释往里装;

隶奴起义有道理,

凿破鸿蒙独辟疆。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有感(3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老子秘义》”的问题。

《老子秘义》是黎子耀于1989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图书,是《周易秘义》的“姊妹篇”!……。该书在“导言”中说:

一《老子》中包含《易》卦

《老子》全书共八十一章,通行本皆标明章数。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虽未标明章数,而其数适为八十有一。其书章数取九之倍数,盖必有故。历来注解《老子》者,皆未尝注意此事,可谓“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矣”。

《易经》六十四卦,取八之倍数,《老子》八十一章,取九之倍数,两者之间,恐不能谓其毫无关系。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将先秦学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易经》属于儒家;《老子》属于道德家。因此历来学者局限于司马谈的分类法,莫不视其为一儒、一道,截然两家。王弼注《易经》又注《老子》,四库馆评其《易注》云:“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庄者,弼与(韩)康伯亦不能无过”。殊不知虚无之说,源于阴阳学说。《易经》《老子》俱道阴阳,则两书之间,自有其一脉相通之处。

阴阳学说,即阴阳五行说,来源于天文历法。阴阳表示天道(日象),五行表示地道(月象)。昼夜为一日之阴阳,寒暑为一岁之阴阳。月象有五:晦、朔、上弦、望、下弦。

《易经》根据河图即八卦而作;《老子》根据洛书即九畴而作。八卦表示一岁之阴阳,有分、至、启、闭,详言之为: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四立(立春、立夏谓之启;立秋、立冬谓之闭)。《老子》用表示月象之九畴(与宋人所传洛书无关),其图如下:

7

4

1

8

5

2

9

6

3

每月三十日,以六十日表示月之循环,其用意与六十甲子相同。六十甲子表示日月之循环,九畴尤在能表示月之上下弦。

九畴与五行相配,则如下图:

7

4

1

8

5

2

9

6

3

(说明)五行顺序同于《尚书·洪范》所列

五行配合《易》卦,坎为水,离为火,兑为金,震为木,艮为土。八卦相重,得六十四卦;九畴相重则《老子》得八十一章。以下所列九图,表九畴相重所得《易》卦:

第一畴(水)中之九畴图:(其中章数为《老子》章数)

第七章,火水,未济

第四章,水金,节

第一章,水水,坎

第八章,木水,解

第五章,水土,蹇

第二章,水火,既济

第九章,金水,困

第六章,水水,坎

第三章,水木,屯

(说明)第六畴与第一畴相反,坎卦颠倒仍为坎卦。第七畴与第二畴相反;第八畴与第三畴相反;第九畴与第四畴相反,以下各图同此。(从略)

以上九图所示,《老子》中包含《易》卦二十有五。一卦包含章数,多者四章,其次三章,少者一章。

《老子》中既包含《易》卦,则《老子》与《易经》同出于阴阳家,已成为无可怀疑的事实。古之阴阳家即是天文历法家,因此,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他既学天文,兼学《老》《易》。道论属于黄老之学,黄生好黄老之术,见于《汉书儒林传》。东汉初今文家范升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见《后汉书》本传)。汉末古文家马融既注《易》亦注《老》,可见王弼之兼注《老》、《易》并非偶然,而是两汉以降,学者久已《老》《易》并重的结果。

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老子》象《易经》一样是一部谜语集。《系辞传》指出《易经》在组织结构上的特点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子》也是如此。因为是谜语,所以“言不尽意”,读者必须言外求意。“言”是谜面,“意”是谜底。由于是谜语,所以很难了解。更有甚者,是“书不尽言”,也就是说,谜面也是不完全的。《易经》中每一爻的爻辞,只是谜面的一半,其另一半要在相应的另一卦中去找寻。从形式上看,组织似乎是散漫的,而实际上其结构是十分严谨的。《老子》也是如此。(下略)

三《易经》与《老子》为姊妹篇

《老子》一书,继《易经》而作。上文就编辑体例而言,已见两者有其一致性。更重要的是两者同以阴阳五行思想为其哲学基础。两位作者运用唯物辩证观点观察自然和社会,对当时最为突出的阶级矛盾表明了同情奴婢革命的立场。

《易经》自古被视为卜筮书,但实际上它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它固然是包罗万象的微型百科全书,其中却包含了殷周奴起义的英勇史迹。解经的《十翼》中,序卦是一页殷周奴婢起义史,不啻是《易经》的纲领;《杂卦》通篇用韵,是一篇殷周奴婢起义赋,不啻是《易经》的总结。这两篇奇文充分揭示了《易经》的主旨。

《老子》也是以奴婢起义为其主要内容。此书作者鲜明地主张天之道,反对人之道;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

《易经》和《老子》的作者不能明目张胆地歌颂奴婢起义,只能使用隐语作为表达方式。(以下从略)

四《老子》成书时代及其作者

八卦称为河图,九畴称为洛书,表明《易经》和《老子》所叙述的阶级斗争发生在河洛之间,其地舍成周莫属。商族子孙沦为奴婢,周人禁锢之于洛邑,建立成周八师加以监视。东周时,周室东迁洛邑,京师被视为国都,从语源上看,京、囷之类,是奴婢市场之所在,师即镇守其地的八师。师即八索,捆绑奴婢,京即九丘,**奴婢。

由此可知,《易经》和《老子》所写的主奴斗争,即是商、周两族之间的斗争,这是两周历史的主要内容,以西周王朝的没落而告终。《易经》写西周由盛而衰,《老子》写其由衰而亡。因此离卦写奴婢起义,《易经》所写与《老子》所写有明显的差异。(以下从略)

以下是“叙例”;之后是《老子》中《易》卦辑注(略)

作者简介:

黎子耀,1908年生于湖南汉寿。1935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1941年起任国立浙江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后,历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浙江省历史学会顾问。专 著有《周易秘义》、《老子秘义》、《老子秘义补 注》及《诗经韵部通检》等。

【按:《老子秘义》给人以下提示:一、《老子》与《易经》二者存在内在的联系;二、《老子》与《易经》二者是姊妹篇,都是属于“谜语书”之类;三、《老子》与《易经》二者都是隐含的描写阶级斗争、奴隶起义的事迹;四、《老子》与《易经》二者描述的斗争阶级斗争是西周时期;五、《易经》描述的是西周在奴隶起义的打击下“由盛到衰”的过程;《老子》描述的是西周在奴隶起义的打击下,“由衰到亡”的过程! ……。】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老子秘义》黎子耀著,三秦出版社,19891

2:《周易秘义》黎子耀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这正是:

老子哲学是箩筐,个人注释往里装;

隶奴起义有道理,凿破鸿蒙独辟疆。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