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忆故里上元夜
昔年故里上元夜,古贝商街卫水滨。
火树引前龙出舞,鼓声趋近虎精神。
灯笼光烛似星月,人面烟花相映春。
猎户正南观客去,归家高兴语双亲。
二〇二二年二月十五日农历壬寅正月十五哈法 松苑草堂
注:
一、上元:节日名,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夜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二、古贝商街卫水滨:此指原武城县运河(卫河)码头河西街。一九五六年我随在武城干部业余学校工作的父亲居住在这里。当年因投考武城十二里中学落榜,我去了河西街小学复读补习。河西街当时仍是较繁荣的商街,延续了元宵节夜放烟花舞龙灯的习俗。
古贝,指古代的贝州。北齐天保七年 556 ,清河郡武城县今河北故城县西半屯镇县治移治于汉信城县地今河北清河县西北,武城县遂成为清河郡郡治,北周于清河郡地始设贝州,仍治武城县,隋开皇六年武城县更名为“清河县”,仍为贝州治所,并于西汉清河郡东武城县旧址、即原武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复置贝州武城县,隋朝大业年间贝州复名清河郡。唐武德年间改清河郡为贝州,隶河北道,治清河县。天宝元年又改贝州为清河郡,至德二年复名贝州。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改贝州为恩州,贝州遂除。
商街,指河西街。现在的故城县建国镇河西街在1965年之前属于山东省武城县,后以卫运河为界划归河北省故城县。1946年在河西街建立抗日民主武城县政府时,将其划成建国、和平、民主三个自然村,取义“和平、 民主、 建国新阶段” 之意。 在抗日战争以前的历史中一直是武城县县城的城区, 因运河(包括称御河时期、 卫河时期和大运河时期) 在城中穿过, 县城的河西之街市和居民区被称为“河西街” 。其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 距今已有近千年, 可谓久矣。
河西街码头,又名建国码头,原位于武城大桥南侧,卫运河西岸,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迁至大桥北侧,和平村东。明清时期,运河水运发达,南北船只,舳舻相继,河西街码头作为当时武城县水陆交通枢纽,每日舟车密布、**如林,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或是输出,或是卸入,人山人海,手抬肩扛,十分繁忙。由此上溯可达临清、聊城,下行可至德州、天津,武城县运河两岸所产所需大多在这里集散。清末漕运废止,津浦铁路通车,运河水运受到影响,河西街码头亦开始由兴转衰。民国以来,战乱频繁,河西街码头在夹缝中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建国后不久,码头北移扩建,并开始使用机械作业,货物吞吐量有大幅增长。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卫河上游建水库,来水减少,运河日渐枯竭,水运逐渐被陆运取代,河西街码头自此没落。
卫水,此指流经武城河西街的卫运河。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之曰“卫河”,一直沿用。也有资料将卫运河也归为卫河。发源于山西太行山,流经河南新乡、安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再流入山东省聊城市的冠县、临清市,经河北省邢台市的临西县和临清市省界,在临清市南汇小运河后,经夏津县、武城县,至武城县四女寺枢纽再与南运河相交,至天津入海河。
广义卫河包括上游的卫河,以及中游的卫运河、下游的南运河,统称为卫河。
三、火树引前龙出舞,鼓声趋近虎精神:当时河西街的北街南街等有多个舞龙灯队,他们舞来之前,相近的商家就点燃“地花”表示欢迎。地花是在硬地上挖筒形洞装填烟火药和引捻封实做成的简易烟花。由于可装的烟花药多,喷出像树似的火花高且密。还有多个大鼓队沿街串行敲打助阵,化了装的鼓手在灯光乐声里更显威武。
四、灯笼光烛似星月,人面烟花相映春:沿街商家门前悬挂明灯,孩子们手提小灯笼或举着蜡烛,还有人表演“火灯笼”发出更多的火花。这些与天上的星月和看灯的姑娘们的青春笑脸相映,春天来了。人面,指姑娘的脸,亦代指姑娘。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五、猎户正南:即三星正南。此三星指猎户星座。它是冬季星座之王,主要由七颗明亮的星星组成,左上方一颗红星最亮,在这个星座的“腰部”有三颗亮星均匀地排成一条直线。由于地球的公转,每过一天这三颗星就要早4分钟升起。除夕之夜约21~22时,这三颗亮星会升至这一夜的最高位置,也就是正南方的天空,故民间才有“三星正南,家家过年”一说。上元节在正月十五,三星正南应该是22点~23点了。
寒假过完开学后,我在作文课记述了这次元宵节夜晚情景。其结尾句“已是三星正南。”表达了欢乐过去无限怀恋之意。这篇作文得到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张子衡先生的好评。张子衡先生赏识我并关心我投考中学的去向,他后来升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此提及以表对恩师的谢意和怀念。
作法:依七律平起式,用上平 十一真韵。
仄声句尾字 舞为上声七麌,月为入声六月,去为去声六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