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笠翁对韵歌·七虞
文/九文-2022-2-15-10:30-作于南京一中
红情羽扇纶巾有,白雪毛锥墨韵无?
泪涕金丝呼布谷,莺鸣鹦鹉劝提壶。
风流少日歌天阙,眼下多心望汉都。
恨舞宫廷缠玉蝶,藏娇金屋郑雌鸪。
注释:
羽扇纶巾:
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 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 意思是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出自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指代汉末儒将周瑜的便装打扮。宋·赵以夫《汉宫春·次方时父元夕见寄》:“应自笑,周郎少日,风流羽扇纶巾。”
典故·
《类说》卷四九引《殷芸小说》:"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
《太平御览》卷七○二引 晋 裴启 《语林》:" 诸葛武侯 与宣王在渭滨将战, 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因以"羽扇纶巾"谓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
毛锥:即毛锥子。泛称毛笔。
金丝:金丝鸟,鸟的名称。
提壶:提壶鸟,鸟的名称。
这首诗的八句话全是对仗句。
七律·笠翁对韵歌·七虞
文/九文-2022-2-15-11:30-作于南京一中
沦落风尘谁下海?范蠡退密隐归湖。
清辉瘦燕聆春语,细雨肥环润玉壶。
麦饭豆糜终养性,莼羹胪脍竟滋儒。
杏花村里咕红酒,杨柳琴中醉绿觚。
注释:
下海:
1.出海。
2.沦落风尘。
3.旧时演艺界指业余演员成为职业演艺人员。
4.这里是特指范例在功成名就后辞官与西施过着恩爱的百姓生活,其实是隐退江湖,远离越王勾践,因为他知道伴君如伴虎,所以他表面上过着沦落风尘的生活,其实是掩盖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退密:
就是退藏于密。
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
这首诗六句话全是对仗句。
归湖:
在笠翁的对韵歌里是特指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归隐太湖这件事。
瘦燕肥环:
是典故,形容女子形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我拆开使用这个典故,典故已经无从考证。
绿觚:
这里是指绿色玉制的古代酒**或含绿色的青铜器的酒**。
1. 形声。从角,瓜声。本义: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3升,一说是2升
2. 同本义
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说文》
二觚。——《仪礼·特牲礼记》。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五升。”
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坐取觚洗。——《仪礼·燕礼》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左边几上文王鼎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红楼梦》
又如:觚不觚觚不成其为觚。形容似像而又不像的意思;千盅百觚;美人觚饰有美人图案的饮酒器
3. 古代一种写字用的木板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晋· 陆机《文赋》
又如:操觚意即拿木简写文章;觚牍竹简木札。古代用以写字,也指书信;觚简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借指书籍
4. 有棱角的器物假借为“柧”。方梁
破觚而为圜。——《史记·酷吏传》。索隐:“觚八棱有隅者。”汉书注:“方也。”
5. 棱角 。
如:觚坛有棱角的祭坛;觚棱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的殿堂屋角。借指宫阙、京城;觚陛棱角整齐的台阶。借指坛场。
这首诗后面六句话全是对仗句。
七律·笠翁对韵歌·七虞
文/九文-2022-2-15-12:50-作于南京一中
一到花肥春雨润,二来竹瘦晚风苏。
轻弹琴调听清乐,斜挂酒旗醉大夫。
麦饭豆糜终创汉,莼羹胪脍竟归吴。
杏花村里咕杯尽,杨柳月中解玉壶。
七律·笠翁对韵歌·七虞
文/九文-2022-2-15-14:30-作于南京一中
绫罗元帅尝柯茗,帐绮将军执虎符。
万载精忠堪柏秀,千秋阅历不松枯。
中元祥瑞当归璧,上巳安宁应赐珠。
欧鹭齐飞云梦泽,文人博鉴洞庭湖。
注释:
柯茗:茗茶。
虎符:
古代军中印信。铜质虎形、左、右两半、朝廷存右半、统帅持左半、作调动军队时用。
中元:
"中元"即汉族传统节日"三元"之一。"元"是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故称元月。古代术数家以第二甲子为"中元",即农历七月十五在广大南方地区,俗称"七月半",这一天是汉族人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的日子,也是重要的"八节"之一。
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上元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为七月十五中元节,下元为十月十五,只不过下元渐渐被遗忘了。中元节与清明节、宗族、汉人族谱等一道,是作为中国人祖先崇拜的重要体现,支撑着中国两千年来发展成一个世俗国家、世俗社会,而世界上神崇拜的国家大多都演变成了宗教社会。
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有时仍以巳日为上巳节,不固定为三月三日。
七律·笠翁对韵歌·七虞
文/九文-2022-2-15-14:30-作于南京一中
斩木苍头犀 角带,为兵好汉象牙符。
松间白鹤声相急,镜里青鸾影独孤。
竹户轻开遮挡箭,柴门紧闭锁愁奴。
谁怜对垒君擂鼓?何怨飞车将夺无?
笠翁的对韵歌经过九文根据格律诗的格律和对仗以及意境而修改为如此:
“斩木对为兵,苍头对好汉,犀 角带,象牙符;松间对镜里(水面如镜),白鹤声相急,青鸾影独孤。竹户对柴门,轻开遮挡箭,紧闭锁愁奴。谁怜对何怨,对垒对飞车,君擂鼓,将夺无?”
特此说明:“无”字,根据我的诗意,“何怨飞车将夺无?”意思是何须埋怨飞车鏖战之时没有将领夺取敌人,何须担忧没人勇敢战斗呢?所以“无”字并不能简单理解“没有”的意思,而应该理解成“没人”的意思。因此“无”字相当于名词或代词。而不能简单理解成动词“没有”。因此“没有”与“没人”的意思相差万里,是两回事。
注释:
斩木为兵:
拆开化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典故!
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故事。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了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押运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苍头:
1.指以青巾裹头的军队。因以清巾裹头而得名。 战国系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
《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万,苍头二千万。”
《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 婴 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
清 赵翼《拟老杜诸将》诗:“萑苻未扫一年迟,特起苍头又几支。”
2.指奴仆。
《汉书·鲍宣传》:“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汉 名奴为苍头,非纯黑,以别於良人也。”
前蜀 贯休《少年行》:“却捉苍头奴,玉鞭打一百。”
《老残游记》第九回:“话言未了,苍头送上茶来。”
3.言头发斑白。指年老的人。
唐 王维《送高判官从军赴河西序》:“苍头老将,持 汉 节以临戎;白面书生,坐胡床而破贼。”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苍头稚子毕集,祖送出村。”
犀 角带:
饰有犀 角的腰带。非品官不能用。古代农民起义 军将其用作腰带。
绿鬓:
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形容年轻美貌。
典故的出处:
1·南朝 梁 吴均 《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之三:“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
2·唐李白《怨歌行》:“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3·唐 崔颢 《虞姬篇》:“ 虞姬 少小 魏王 家,绿鬓红脣桃李花。”
4·唐 王建 《宫词》之六二:“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
5·唐乔知之《从军行》:“况复落红颜,蝉声摧绿鬓。”
6·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
7·宋 张孝祥《西江月·代五三弟为老母寿》:“莫问清都紫府,长教绿鬓朱颜。年年今日彩衣斑。兄弟同扶酒盏。”
8·《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黄尘行客,翻为坠井之魂;绿鬓新人,竟作离乡之妇。”
9·清 黄遵宪 《人境庐杂诗》之三:“亦有终焉志,其如绿鬓何?”
象牙符:
农民起义军调兵遣将用到的兵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