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笠翁对韵歌·系列作品三首

2022-05-18 42 0 举报/投诉

七律·笠翁对韵歌·七虞
文/九文-2022-2-17-17:00-作于南京一中
君王文帝兴元魏, 太伯世家败句吴。
玉食无忧传北岳,锦云沿习至西湖。
饘蔬有德梅花数,茶荈修心竹叶符。
鄙兽衣冠廷事议,忠臣皇帝子山呼。

这首诗八句话全是对仗句。
对韵歌:
君王”对“太伯”,“文帝”对“世家”,“兴”对“败”,“元魏”对“句吴”。“玉食对“锦云(对锦衣更好,但为了规避重复字,而把衣字改成云字)”,“无忧”对“沿习”,“”对“”,“北岳”对“西湖”;“饘蔬”对“茶荈”,“有德”对“修心”,梅花数、竹叶符;鄙兽”对“忠臣”,“衣冠”对“皇帝”,“”对“子(臣子)”,“事议”对“山呼”。

注释:
文帝: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
皇兴三年(469年),册立皇太子。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元魏:
即北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本姓拓跋为元,所以历史上也称元魏。
太伯世家:
即“吴太伯世家”。《吴太伯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本篇为其中的第一篇,记载了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 至吴王夫差亡国前473,长达700年的一部兴亡史。通过本篇,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吴国由弱而强、又由盛而衰的完整历程。篇中再现了吴楚、吴越以及吴与中原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也反映了吴国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王室斗争和君臣龃龉。
句吴:
国名,指吴国。
锦云:
指精美华丽云彩的丝织品的衣服或官服、或朝服。
沿习:
延续下来向来因循的习惯、习俗。
饘蔬:
【zhān shū 】
指粥与蔬菜。意思是指吃的饭菜是极其简单的饭菜,言外之意是过着非常简谱的生活。“饘蔬有德”是指通常过着简朴生活的人多是有道德、美德的人。哪怕是富人或有地位的人也应学会过着简朴生活,从不铺张浪费,都体现了君子的美德和教养。
茶荈:
【chá chuǎn】“荈”(chuan):采摘时间较晚的茶。
据《尔雅·释木》郭璞云:“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韵会》:“并尺兖切,音舛,茶叶老者。”
《类篇》:“茶晚取者多荈。”
《茶经》“五之煮”载:“其味甘,檟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这样概括:“荈、茶、茗,其实一也。”
因此,茶荈【chá chuǎn】就是指茶茗。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孙晧﹞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 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唐陆羽《茶经·事》:“姜桂茶荈出巴蜀 ,椒橘木兰出高山 。”
清黄遵宪《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沉文肃公祠》诗:“柘浆茶荈作银气,红尘四合城郭阗。”
而“茶荈修心”我的意思是告诉人们喜欢品茶讲究茶道的人同样也是有德而懂得修身养性的人。
梅花数:
古占法。相传为宋代邵雍所作。附会人事,以断吉凶。
竹叶符:
即竹使符。汉代分与郡国守相的信符,右留京师,左留郡国。以竹箭五枚刻字制成。是信守承偌、讲究诚信的象征物。
山呼:
古代臣民对皇帝举行颂祝仪式,叩头高呼万岁三次,叫做山呼。
鄙兽衣冠廷事议:
根据诗意上文,承上启下来理解,而我恰恰鄙视衣冠禽兽的官员在朝廷瞒上欺下,表面上朝同皇帝在朝廷议事,(伪装的很好,每天上朝,跪拜皇帝,并叩首三次,三次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却常常背着皇帝干着瞒上欺下的勾搭,甚至在朝廷中相互尔虞我诈欺负百姓。

七律·笠翁对韵歌·七虞
文/九文-2022-2-18-9:30-作于南京一中
今日仰高红日近,他年望远白云孤。
五车饯客千杯尽,四库编年一世徒。
歆向秘书窥二酉,机云芳誉动三吴。
老来独酌登科酒,旧去深思醉玉壶。

这首诗八句话同样全是对仗句。

对韵歌:
“今日”对“他年”,仰高红日近,望远白云孤;“五车”对“四库”,饯客千杯尽,编年一世徒。“歆向”对“机云”,秘书窥二酉,芳誉动三吴。“老来”对“旧去(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独酌”对“深思”,登科酒,醉玉壶。
注释:
编年:
按史实发生或文章写作的年、月、日顺序编排:~史ㄧ~文集。
饯客:
【jiàn kè】 设酒为客人送行。
歆向: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读书于二酉山。西汉 刘歆 及其父 刘向 的合称。

出处:
1·隋 王通 《中说·天地》:“使 范宁 不尽美于《春秋》, 歆 向 之罪也。” 阮逸 注:“ 刘向 理《谷梁》, 刘歆 好《左氏》,各守一家而不能贯圣经之本,是古学之罪也。”
2·宋 欧阳修 《答梅圣俞寺丞见寄》诗:“词章尽 崔 蔡 ,论议皆 歆 向 。”
二酉:
èr yǒu】,指 大酉、小酉 二山。在今 湖南省 沅陵县 西北。二山皆有洞穴。相传 小酉山 洞中有书千卷, 秦人曾隐学于此。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荆州记》。后即以“二酉 ”称丰富的藏书。 唐 陆龟蒙 《寄淮南郑宝书记》诗:“五丁驱得神功尽,二酉搜来秘检疏。”《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请箇先生教他读书,到一十六岁,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 。”《天雨花》第二回:“读书自幼到如今,五车二酉俱收纳。”
三吴:
三吴:
1. 地名。晋 指 吴兴、吴郡、会稽。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水》:“永建 中,阳羡 周嘉 上书,以县(会稽)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为 吴,以东为 会稽。汉高帝 十二年,一 吴 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 其一焉。”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江 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三吴 之跡,八絶之名,逸少 右军,长康 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
2. 地名。唐 指 吴兴、吴郡、丹阳。《通典·州郡十二》:“苏州,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丹阳 为 三吴。齐 因之。陈 置 吴州。隋 平 陈,改曰 苏州。煬帝 初,復曰 吴州,寻为 吴郡。大 唐 为 苏州,或为 吴郡。”唐 赵元一《奉天录》卷三:“今天下安危,在于 淮 楚。师振则 三吴 安,三吴 安则国家不失外府。”唐 杜牧《题桐叶》诗:“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 地名。宋 指 苏州、常州、湖州。宋 司马光《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三吴 佳县首,民物旧熙熙。”
4. 泛指 长江 下游一带。唐 李白《猛虎行》:“三吴 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金 刘致君《鹧鸪天》词:“修月客,弄云娘,三吴 清兴入淋浪。”
机云:
晋陆机、陆云,兄弟名重其二人的故乡“三吴”。
登科酒:
“登科酒”这里一语双关。“登科”的本义也称“登第”。科举考中进士。“登科”在我的诗这里是指老来取得文坛发表文章的成就。“科酒”经过百度佐证时是指茅台酒。
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
1、唐 裴说 《见王贞白》诗:“共贺登科后,明宣入紫宸。”
2、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3、宋 司马光 《送崔尉之官巢县》诗:“登科如拾遗,举步歘千里。”
4、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吴人郑夷甫少年登科,有美才。”
5、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儿年九岁时,阿爷报登科。”
6、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 唐 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
醉玉壶:
“醉玉壶”这里同样一语双关。“醉玉”在我的诗里是指为四库编年的文章书籍而高兴。“玉壶”不言而喻,就不需要解释了。

七律·笠翁对韵歌·七虞
文/九文-2022-2-18-11:00-作于南京一中
老朽常斟花下酒,归人独醉月中姝。
仰高白日斜阳近,望远红云去雁孤。
五亩荒田耕垄作,三杯下肚赋诗呜。
机云芳誉三吴动,歆向秘书二酉图。

对韵歌:
“老朽”对“归人”,常斟花下酒,独醉月中姝(美女即嫦娥);“仰高”对“望远”,白日斜阳近,红云去雁孤。“五亩”对“三杯”,荒田耕垄作,下肚赋诗呜;“机云”对“歆向”,“芳誉”对“秘书(秘密地书写)”,三吴动,二酉图。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