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有感(3)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得道之人是圣人,
品行智慧俱超群;
堪称楷模众敬仰,
全意全心为人民。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有感(3)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什么是圣人?”的问题。
《道德经》涉及“圣人”章数为(2、3、5、7、12、22、26、27、28、29、34、47、49、57、58、60、63、64、66、70、71、72、73、77、78、79、81)共27章。
《道德经》中用于指代人的词语用了很多,有“人”、“民”、“百姓”、“侯王”、“天子”、“大丈夫”、“前识者”、“王公”、“赤子”、“士”、“君子”、“善人”和“圣人”,用于自称的有“吾”和“我”。对于前面这些“人”、“百姓”、“民”、“侯王”、“天子”、“大丈夫”、“前识者”、“王公”、“赤子”的称呼所指代的是何种人?“比较明确”,可以不用多说。
那么圣人在《道德经》中指的又是什么人呢?
圣人两字在《道德经》中时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总共八十一章中有27章中出现了“圣人”两字,所以正确的理解圣人指的是什么人对正确理解《道德经》很重要!……。
“圣”字的繁体写作“圣”,它是由一个“耳”、一个“口”和一个“王”字组成的,耳是指耳朵好使,能听到一切可以听到的声音,同时耳还是一个对外界信息的**官,它表示的是能接收到一切可以接收到的信息;口是指嘴巴,这是一个表达**,它代表的是可以准确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而王是管理者是控制者,它所控制和管理的就是自己本人耳口言行。一个人能接收到所有可以接收到的信息,这样的人对事物认识是会非常深刻的是可以认识到事物本身之道的。而一个人可以准确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这样的人对事物进行认识之后所表达出来的是能最接近事物本身之道的,是可以带领大家对道进行认识的人是可以传道的人。一个人如果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住自己本人耳口言行,这样的人是可以控制自己按自己所认识的道行事的人。按以上说的这三点综合一下,圣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圣人就是一个对万事万物之道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依道行事并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实施教化的人。
《道德经》中的圣人是这样的人吗?第七十七章中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一句中很明确的说了有道者就是圣人。那么什么叫有道者?有道者就是对道有认识有理解并能按认识和理解的道行事的人。“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就是圣人在实施不言之教。所以《道德经》中的圣人就是前面分析的对道有认识有理解有践行并能以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产生影响实施不言之教的人。
从《道德经》用“吾”和“我”来自称可以知道老子并不认为自己能达到圣人的水平,这是老子的自谦,在现代人的认识中老子还是可以被称为圣人的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先圣。
•《道德经》中圣人是什么样子?百度网友“775ea096cc3 ”总结的很好:
道德经文中,圣人出现32次如下【按:()内的数字为该语句所在的“章数”,为本人所后加的!……。】:
第一:圣人(心)清净无为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29)(64)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
第二:圣人爱护众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27)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9)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49)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9)
第三:圣人有德但谦卑而不争
【圣人】亦不伤人。(60)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72)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77)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8)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66)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79)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
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70)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4)(63)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抱一就是不割,道之用为器就是割,能用来控制万物,不用则任其生灭是为智慧)(28)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1)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73)
第四:圣人无我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
第五:圣人无妄语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2)
第五:圣人即传法也护法。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度可度者,不可度者即弃之如用过的刍狗)(5)
第六:圣人来到人间为积累功德。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辎重即功德,辎重是行军的保证,功德是升天的本钱)(26)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功德就是粮食,积累功德就是提高灵魂能量)(12)
第七:圣人好施舍而愿受一切苦,忍一切辱!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81)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78)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道德经》中的圣人是指什么人
章江之邻,2019-06-25
附2:《道德经》中的圣人是什么样子(百度知道)
这正是:
得道之人是圣人,品行智慧俱超群;
堪称楷模众敬仰,全意全心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