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有感(4)

2022-05-18 28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有感(4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善人君子士三分,

做事连接君与民;

嫡长继承分封制,

庶出进入管理群。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有感(4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什么是善人等?”的问题。

“善人”两字在《道德经》中只出现了三次,分别是第二十七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六十二章中的“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及第七十九章中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是指善于的、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在整本《道德经》中“善”这个字都是这意思,没有一次是指善良的意思,因为道无所谓善良不善良。所以“善人”就很容易理解,它就是善于作某件事的人,对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是会做事的懂得做事的道理的人。【按:不难看出,“善人”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词语! ……。】

“士”在道德经中只出现了两次,分别是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中的上士、中士和下士以及第六十八章中的“善为士者不武”士者事也,凡能事其事者称士。从“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士本身是要做事的,而勤而行之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所闻之道是否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之道中可以知道士还是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对事物的认知识别能力的,有知识有能力能对没有认识过没有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识别和学习能力,这就是士与普通的民的区别,所以《道德经》中的士是指有知识有能力并且在做事一线需要直接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是一个人从事一项工作也可能带领几个人一起从事一项工作,所以他们应该是从事一件事情时最基层的管理者和执行者。

“君子”一词在各个时代都大量的出现在各种文章中,在其他时代中它表示什么意思我们不讨论,这里只说在《道德经》中它指的是那类人。“君子”两字如果不把它当成一个词语而是分开来看就是“君之子”的意思,而在《道德经》成书的春秋时期整个汉字中基本上都是用字表达意思而鲜有用词的,在那时一个字就可以表示一个意思,而成熟的词语极其少见。“君”是指一块封地的领主。天子封的是诸侯,诸侯封的是卿大夫,总之那些有来自上一级封分的而且封分有领地的都可以称君,所以君是一种尊称。同理表示“君之子”的“君子”也是一种尊称,突出的是被称呼人的身份地位。同时因为君本人大多数时候会在封分自己的上一级宗主身边出任一定的职务而有大量的事务需要处理所以很多时候对于自己领地内的事务是没有时间去处理的,这时儿子就会代替父亲去处理这些事务,所以对领地内的民众来说君子就成为了这一片区域的实际主宰者有时还会兼任管理者,所以君子也是指有实权的管理者和指挥者。道德经》中“君子”两字只出现在了两章,分别是第二十六章中的“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和第三十一章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及“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这两处的用法表达就是身份尊贵的人和实际事务的管理者和指挥者的意思。所以在《道德经》中君子两个字没有被道德化,在春秋战国的文章中君子基本上差不多就是这两种意思,君子两字被道德化是后世人对这两个字词语化之后演化出来的意思。

【按: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造就了“君子”和“士”的名称!有“封地或封邑”的皆称为“君”!“君”的嫡长子则称之为“储君”(储君将来是可以成为“君”的);“君的非嫡长子或庶出的儿子,则称之为“君子”(君之子! ……。就这样一级一级的或一层一层地往下封,到了最后没有“封地或封邑”的“君之子”就称之为“士”! ……。“君子”和“士”属于西周社会的“中层”管理者(君子动口不动手!……。)其上“连接”君;其下“连接”民! ……。】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道德经》中的圣人是指什么人

章江之邻,2019-06-25

2:嫡长子继承制(百度信息)

这正是:

善人君子士三分,做事连接君与民;

嫡长继承分封制,庶出进入管理群。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