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有感(1)

2022-05-18 40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有感(1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贵生益寿道家言,

循道施行顺自然;

切莫人为干预甚,

清心寡欲是指南。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有感(1

《三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

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徒,应释为类。生之徒即长寿之人。

3、十有三:十分之三。【按:有人认为“十有三”应为:“10+3=13”,表示人的“四肢与九窍”,即“4+9=13”!……。】

4、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5、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6、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按: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对生命的感悟境界”!……。】

7、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8、兕:音si,属于犀牛类的动物。

9、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

10、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

【原文(参考译文)】:

出生入死(从生到死),

生之徒十有三(活人有四肢九窍);

死之徒十有三(死人有四肢九窍);

人之生动之死地(活生生的人死于非命),

亦十有三(也有四肢九窍)。

夫何故(区别在哪里)?

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对生命的感悟境界)。

盖闻善摄生者(传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

入军不被甲兵(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

兕无所投其角(犀牛没有目标用它的犄角),

虎无所措其爪(老虎没有目标用它的利爪),

兵无所容其刃(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

夫何故(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

以其无死地(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

【阐释】:

本章可用“贵生”二字概括。

这一章讲两种养生之道。一种是因营养过剩、娇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种是因行动不慎而造成伤亡。老子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长寿。他注意到人为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要求人们不要靠着争夺来保养自己,而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远离死地。

对于此章中“以其无死地”一句,《庄子·达生》是这样解释的:“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三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原文](含注释与参考译文)

2:王弼《道德经注》

3:苏辙《老子解》

4杨吉德解《道德经》(百度信息)

这正是:

贵生益寿道家言,循道施行顺自然;

切莫人为干预甚,清心寡欲是指南。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