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霞(副高五级职称)
咏梅——和锡华先生
其一
旧学堂前老树梅,枝残除夜兴自开。
千年冰雪百年友,春色年年梦里来。
其二
天地平凡半老梅,淡然岁末独自开。
无声天籁和松竹,字里奇香域外来。
其三
老朽常怀松竹梅,千年真爱金石开。
人间若是无风雪,诗里如何清气来?
其四
洹水池边一怪梅,年年只见半眼开。
岁寒若问清霜客,没有黄金不肯来。
以上是甘长胜先生于癸巳年甲寅月甲子日所写的一组题为《咏梅——和锡华先生》的组诗。我拜读之后,很喜欢《其二》中的“天地平凡半老梅,淡然岁末独自开”这一句。我以为这一句既有先生情操的写照,也有他现今生活的投影。
认识先生是在1986年,那时我高考失利,自己扛着妈妈出嫁时外婆送给她的小红木头箱子,奔着要上大学的梦想,到了位于城西江亭高中复读。当时的江亭高中办的是红红火火,每年来此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升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正因为如此,同学们戏谑地称这里为“江大预科班”,俗名“江大”。
我来这里读书时,甘先生就在这里授课。我当时是在朱家托先生所带的一班就读,此时甘先生授的是二班的语文课,这样一来甘先生也应该是我的先生了。在江大读书时,我就感到那所矗立在茶山上的乡村学校文风是很浓的,在那简陋的办学条件下,就是因为有朱家托和甘长胜这两位笔耕不辍的先生,他们安贫乐道、勤奋不已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那里的莘莘学子。我前面的一篇《读人读己》的文字,写的就是朱家托先生,他是在2003年退休,过了一年以后离开三尺讲台,安享晚年。
昨天从合肥专门赶回太湖做清明的刘文华同学,那时候我们是同学,先生经常把他的作文拿到同学们面前朗读。他就是在先生们热爱文学、提倡文学并身体力行地写作影响下,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他以华东、川流为笔名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其中的诗歌、小说和散文都获过全国一二等奖。1999年就出版了诗集《我们的风景》。
我离开江大,到安庆师范学院学了两年中文后,就分配去徐桥镇姑塘中学教了八年书,直到1997年调入县职教中心。职教中心就是由三校(江亭职高、寺前高中和老城初中)合并而成,这样我和甘先生就成了同事。
一开始共事几年,我们接触不多。我带初中班,甘先生一直教高中,办公室也不在一栋楼上,加上我女儿又小,生活上琐事较多,也没时间去跟先生聊天什么的。但是那时候学校有份校报,经常能看见甘先生和朱先生的文章。从报纸杂志上我了解了甘先生的一些作品,知道他一直没有停止写作。心里很是敬佩!
有一次,校报上登载了我一首小诗,诗的内容我现在也不大记得。但是,就是那几行字,得到了甘先生的鼓励。他专门为我这几行字,还写了一篇文字。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啊!甘先生一直关注我的一些文字,后来我写《梨山情结》这篇散文时,他就说那是我当时写得较好的一篇,很朴实,感情真挚。有一次他在《长河文艺》上看到了我的一篇散文化的小说(《拒绝诱惑》)后,就经常跟同事说起里面的一个细节,说那个细节写得精彩。里面写到了男性抽烟的动作和神情,先生就笑着问我,你不抽烟怎么写得那么细腻。生活当中,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一些谈笑,其实都体现了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对我这个学生的关心。就是到了现在,先生一有机会还是鼓励我别放弃写东西!我从内心里感谢先生的关心和鼓励!
后来有一件事情,让我跟先生更加熟悉,得到了先生更多工作上的指导。那是2005年上半年的时候,有一天教研室石刘华主任把我找到办公室,说学校要我接语文组组长。我当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当即就推辞,并推荐了另外几位老师。因为在我认为,他们书都教的好,班主任也带的好,其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胜任组长的。没想到,石主任说校行政会已经通过了决议。我还是没答应,因为我小孩子上初中,家务事也很忙,怕做不好这项工作。后来占志远主任再一次找我谈这件事情,这样我不好再推辞。我心里反复做自己的思想工作,同事一场是缘分,在我上班下楼摔断锁骨的时候,是李树民主任骑车送我去医院。同事们都送东西送红包来慰问我,我也没什么可以回报他们,就在工作上为他们服务吧。
后来,按照学校的安排,我们语文组组织了两次外省的教研活动。
第一次是2008年秋天,去南京秦淮区的文枢中学听课。那是小班上课,新的学习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合作式学习氛围,让我们耳目一新。然后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这块曾经流淌着同胞鲜血的土地上,我们祈祷着和平和安宁!瞻仰了中山陵,在这里我们深情缅怀孙中山先生光明磊落、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质。了解了总统府,明确了这里曾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的中心,军事的中枢,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这次活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重温了许多文史知识,大家感到收获颇丰!回校后,先生说过多次,说这次活动组织得很成功,大家很团结谦让,互相关心,互相礼让。我知道这是先生对我工作的支持、鼓励和肯定。
第二次是2011年四月,语文组参观郑州的河南工程学院东华服装学院,学习该校这种务实的办学理念,促使我们中职学校教师的思想转型,让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游览了白马寺,受到了“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的佛教文化的熏陶。接着我们观赏了洛阳的牡丹花会,欣赏了几百种争奇斗艳的国色天香,大家徜徉在花的海洋。了解到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的唐三彩的点特点。有遗憾的是我们此次错过了位于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的龙门石窟,我们只是从车里远远相望,没有近观。好在大家都说,有遗憾就有希望!在此次活动中,我心里对甘先生是有些愧疚的。那是在出发时,我们老师是在离家较近的路口上车,我很早上车,跟师傅一起去各个路口接他们。甘先生住的地方比较远,他上车较晚,车前面没有了座位,于是坐在了后面。当时有很多因素的影响,我没有带头让座,这事情让我一直心里面不安,虽然先生对此比较理解,我还是觉得愧对先生,自己做得不够妥当。
先生一直坚持一边教学,一边写作,著作不少。他曾经两次赠书于我,一次是2009年出版的《心灵烛语》,还有他后来出版的《旧学堂杂言》以及续编。他的这些书籍现在已被许多大学图书馆收录。他勤奋的习惯,认真的态度,追求的执着,率真的性格,让我倍感真切和亲切,使我们学习的榜样,理应受到尊敬。可是浮躁的社会,叵测的人心让先生在退休之前遭到挤兑,一些正直的同事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辨明是非,反对一些领导的“文革”式的做法,支持先生维权。
如今,先生从山村学校一路走来,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了几十载,终于可以退下来,松一口气,放松一下自己。尽管有对教育工作的无限深情,对同事的不舍,对学生的情深,有良多的感慨。一根皮绳,几张旧纸,几本教科书,是先生交了办公室的钥匙之后,拎走的全部家当。
一身骨气,两袖清风。正如先生自己所写:“天地平凡半老梅,淡然岁末独自开。”
先生做人光明磊落,工作勤勤恳恳,对子女尽心尽责,对别人真诚善待,对在职时的言行不悔,对学生关心备至。他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先生执教几十载,安贫乐道,淡泊明志,有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
先生做到了。做一个学生和家长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尽管已退出三尺讲台,但是我相信先生仍然会以一颗真心一如既往地关心学校关心下一代。
做人当如斯!先生做到了,他的孩子们也在他的教导下,个个优秀。在此我祝愿先生晚年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期待有机会再聆听先生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