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有感(3)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苏辙解老有创新,
性论瑕疵亦不群;
儒道兼融出复命,
高格境界是圣人。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有感(3)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宋·苏辙《老子解》”的问题。
苏辙在注解《道德经》时融入儒,佛思想,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认为"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既对"道"的无名无形,非有非无和自然无为的特性进行了阐述,也对道与物,与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同时还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通过万事万物之理派生出宇宙万物,又用德来蓄养万物!……。【按:苏辙的《老子解》:一、关于“道”的解释,把一个个“儒教”的德目仁、义、礼、智、信看成是老子的可言说的“道”;把形而上的抽象的“整体”的“道”看成是不可言说的“道”!这就是“引道入儒”的解释;二、圣人关——孔老一致;三;关于“无心”的解释——佛老一致!……。总之,苏辙的《老子解》,主张孔子与老子没有根本的对立,强调“儒教”与佛教,尤其是“南宗禅”的一致,其放异彩之处,就是在于无心与解脱精神。所以,可以说苏辙的《老子解》往往成为无心无欲的修养论,即苏辙是把《老子》看成了处世课本了! ……。】
此外极具特点的是苏辙以"性命"解老,认为"性"是人与道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苏辙的"性"论中,"性"是极其重要的理论支撑点。苏辙认为"道"于人为"性","性"于道有认识能力,"性"本无善恶之分,但与万物接触后,就会产生"妄"."妄"的产生,会破坏"性"的全一性,因此需要"去妄"来恢复本性。在"道"论和"性"论的基础上,苏辙又对"复性"的修养工夫做了大量论述。苏辙认为真正做到"复性"需要"知性"、"见性"、"复性"三个过程,且需要"去妄"、"忘身"、"无心"三个工夫!……。
再就是苏辙作为儒道兼融的学者,还提出了"复命".认为"复命"是达到一种忘我无心的境界。在这个基础上,苏辙又继而提出了圣人论,探讨圣人的内在修养以及外在事,展现苏氏所理解的老子理想人格境界!……。
总之,苏辙《老子解》全文都以"天下无二道"为中心思想展开,儒道相融,援释解老,诠释出具有"三教融合"思想特点的《老子》,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按:苏辙《老子解》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主题概念——"性"。苏辙提出"性"的目的在于阐释老子的"道",但是它兼容了佛儒的思想,本质上超出了"道"的哲学范畴。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为一体也是有宋时期蜀学的特征。】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苏辙《老子解》思想研究
作者:李阳,2020年《大学》
附2:析苏辙《老子解》的核心概念——"性"
作者:陈文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附3:苏辙与李贽《老子解》的对比研究
佐藤鍊太郎, 2016-06-11 豆丁网
这正是:
苏辙解老有创新,性论瑕疵亦不群;
儒道兼融出复命,高格境界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