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有感(4)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大雪绝粮整七天,望食顿悟五千言;
精心落笔八年久,治世无为圣人观。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有感(4)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明·李贽《老子解》”的问题。
李贽是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在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独树一帜的地位。《老子解》是李贽晚年辞官隐居后撰写并刊刻的第一部著作,奠定了其思想的基本要核和思维特性,解读《老子解》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人的“治周易 ,解老庄”等,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学问型的 ,偏重于音韵训诂 ,字义疏证及版本考据 ;一类是思想型的 ,其采用的是“六经注我”的方法 ,通过重新阐发经典玄意来表达思想、 指点江山或品味人生、 诉说不平等!也即如李贽所说的“是以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的块垒!”与众多有着政治抱负的人一样 ,李贽 1527-1602治老解老走的是后一条路 ,并从《老子 》 中开出了新天地!……。
李贽在《 老子解 》 中溶入了自己的为人、 为学与为道的沧桑体悟 ,这使他的《老子解 》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 ,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创新价值。据自述 ,李贽治老始于一次偶然的感悟。当其北学的一年冬天 ,恰逢大雪三日 ,绝粮七天。有人给他北方的黍稷 ,但他这个长于南方 福建泉州 “ 食稻而甘 ” 的人竟然“ 未暇 ” ,而是“ 信口大嚼 ” ,感其之美。主人吿他“ 惟甚饥 ,故甚美 ;惟甚美 ,故其饱。子今以往 ,不作稻粱想 ,不作黍稷想矣 ” 。这使李贽慨然而叹 :“ 道之与孔老 ,犹稻黍之与南北也。 ” “ 使余之于道若今之望食 ,则孔老暇择乎 ! ”他自称从此开始便把老子之《道 德 经 》 “日 置 案 头 , 行 则 携 持 入 手 夹 ”,经过长达 8年的研习 ,直到万历十二年1584年 58岁时 ,他才写出万余字的《老子解 》!…… 。
纵观李贽《老子解》有三大特点:第一、建立有一套严密完整的“体用一如”的道论;第二、蕴含有“自由”、“个性”和“平等”的精神色彩;第三、继承《道德经》的批判否定精神!……。
比如,在《 老子解 》中李贽对“ 无为 ” 思想的解读如下:
一、 李贽“ 无为 ” 思想的基础(与老子不同)
“ 无为 ” 是 《 老子 》 的基本思想之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基 础是“ 天道自然 ” 。 因为自然无为 ,所以才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
因此 ,如果说老子的“ 无为 ” 之学是源于“ 天道自然 ” 之无为 ,那么李贽的“ 无为 ” 之学则是着眼于社稷苍生的物质需要 ,植根于当时的社会需求 ,顺应了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纯真的“ 童心 ” 。
二、 李贽“ 无为 ” 思想的三个内涵
“ 无为 ” 的思想基础不同 ,也就决定了他们“ 无为 ” 思想内涵的不同。
李贽《 老子解 》 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对老子的“ 有为 ”和“ 无为 ”思想所作的开拓与诠释。
1“ 无为 ” 不是不为而是“ 善为 ” 、 “ 慎为 ”
2“ 无为 ” 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老子“ 无为 ” 的核心是以“ 无为 ” 为手段、以“ 无不为 ” 为目的 ,即“ 为无为 ,则无不治 ” 。
李贽“ 无为 ”的最大特色即是他对“ 无为 ” 的定位与老子不同 ,“ 无为 ” 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即不是传统的“ 无为而无不为 ” ,而是由“ 无不为 ” 而达于“ 无为 ” 。
(3)“无为”是一种境界,是对“无不为”的超越。
【按:李贽《老子解》把老子的“无为”看作“不治以治者”,否定苏轼的“老子是法家的源流”的说法。可概括为:一、李贽的圣人观——为政者的理想像;二、李贽根据《老子》实践了“无为而治”!其站在尊重民生的见地,反映出其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无为而治)的思想! ……。】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李贽《老子解》的“无为”思想
王建光,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3月
附2:李贽《老子解》研究
陈幸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
附3:苏辙与李贽《老子解》的对比研究
佐藤鍊太郎, 2016-06-11 豆丁网
附4:《老子》版本说略(知乎)
一斗米(孙明君)2019-07-31,源于:中华读书报
这正是:
大雪绝粮整七天,望食顿悟五千言;
精心落笔八年久,治世无为圣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