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有感(3)

2022-05-03 51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有感(3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无为而治按道为,

律规章是依归;

因势利导大智慧,

与时俱进永光辉。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有感(3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无为而治”的问题。

“无为而治”涉及的章数为(3068275217636423)。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无为”就是“道之为”,即“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规章制度“无为而治”即是以(“”同“道”)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治则井然有序;“无为而治”也是对帝王的要求。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寡欲,洞察民情、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无为而治”即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道是有运行规律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还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按道而为”,防患于未然,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等,方是“天下大治,长治久安”的大智慧! ……。

所以,“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无为”就是,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什么都可以做!……。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纵观历代王朝兴衰与道家关系如下:秦朝兴于家,亡于家;汉朝兴于道家,亡于儒家;唐朝兴于道家,亡于佛教;宋朝,亡于儒家;元朝兴于制,亡于佛教;明朝兴于道家,亡于儒家;清朝兴于道家,亡于儒佛。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了国家的兴衰是取决于文化,而不是制度。当代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的“文化决定论”在某种意义上有其合理性。

其实道家和儒家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关系,早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就有了明确的结论。司马迁指出道家是简单易行、事半倍的治国理论,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多”。司马迁反过来批评儒家繁文缛节多,劳而少,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是以其事难尽从。”

西方人对道家理解为:这是一种简单的治国术!他们把黄老道家译为“工具性道家In—strumental Taoi”,所谓工具性当然是表示简便操作能使用。这种译太重要了,这在名称上就为首次接触道家的人留下了工具性的概念。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100年前就看出了道家促进发展的道理,他在《儒教与道教》中说:“就自然经济而言,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与‘道自然’的哲学观、伦理观是相得益彰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韦伯反过来批评儒家、佛家是经济发展的祸害,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儒、佛内含的道德禁欲思想抑制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发展”。

【按:这个“无为而治”不仅仅适用在上,在生活中、工作中等都适用,也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因为“无为”即“按道而为”!“无”即“道”!无论干什么,都应当按“道”而为,方能达到应有的结果!……。】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百度信息)

2:有一种智慧叫“无为而治”

国学杂谈发布时间: 2018-07-07

这正是:

无为而治按道为,律规章是依归;

因势利导大智慧,与时俱进永光辉。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