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有感(5)

2022-04-25 53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有感(5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沛公实意借子房,

感叹当初刺始皇;

决胜千里帷幄运,

全身而退大道张。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有感(5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道家张良”的问题。

朱熹在读史时就发现了张良思想与老子的关系,说“老子不犯手,张子房其学也。”所谓的“不犯手”就是《老子》里面的这么一条原则: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见《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对于专门司管处死犯人的机关部门来说,他们的杀戮行为是合的,不会被追究责任。如果有人要越过司部门、试图代替司部门去给他人执行,这便违反了律,自己也要受到制裁。这就像普通人代替木匠去“劈木头”一样,常常会伤到自己的手,因此正确的做是“不犯手”。也就是说借助有司的力量去**、借助木匠的技巧去“劈木头”,自己也便不用拼命,不会受到伤害了。

“不犯手”确实是张良的行事风格,在遇到黄石公授书前,他还满腔热血要刺秦,欲与秦皇同归于尽。黄石公坠履下桥,藐视张良,又三番五次借故推迟传授时间,目的就是为了让张良学会隐忍,摒弃匹夫之勇,懂得保身无为之术。

所谓“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想要火中取栗,就免不了遭受烧手之患;张良刺杀秦皇,即使成了,自己最后也得身死,这种有为之已经失去了“守中”的意义。所以黄石公劝他说“为王者师,后十年兴”,只要等待十年,天下大乱,就可以借助王者刘邦之力来复仇,自己不仅能够实现亡秦的心愿,还能明哲保身,获得封万户、位列候的尊荣,此所谓“将欲取之,必固予之”,也是《素书》开头所说的“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张良擅长运用《老子》之术

后来张良果然改变了做,先是借项羽之命,复立韩王;又引刘邦略韩地轘辕,使韩国复兴。张良与秦人之间存在着国仇家恨,所以峣关之战时不惜背信弃义,先降后杀,却让主帅刘邦来背负这个恶名,而他自己则只是韩王派来帮助刘邦的外人,因此与韩国无涉。

在假借刘邦之手灭亡秦国之后,项羽欲杀刘邦。项伯只得私见张良,劝他赶紧逃走。张良则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可见张良之所以留下来帮助刘邦,是出于“为韩王送沛公”的缘故,而不是真的忠于沛公。

后来项羽分割天下,张良依旧追随韩王,不跟刘邦入蜀,这说明他的心始终属于韩而不是汉。直到项羽杀害韩王,他才逃亡归汉,又重新计划假借刘邦的力量来为破灭项羽,为韩王报仇。因此鸿沟议和时,张良又劝刘邦要不择手段,追击项羽,最终达到了灭楚的目的。

在后期,张良依然奉行“不犯手”的原则,他虽无“战斗”却能获得封侯三万户的殊荣。吕后请他画策,他自知卷入立嗣之争,恐难以自保,便劝吕后收四皓为太子羽翼。当刘邦坚持易储时,张良谏而不听,便称疾不视事,置身事外,让叔孙通与四皓来力争。其明哲保身之术,可谓一以贯之。

张良虽然夹杂权谋,但他确实领悟了老子所说的“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的道理,并且将“不犯手”的原则做到了极致。这是任何一个道家信徒都难以企及的,因此被归入道家之中。

更为可贵的是,张良在大汉定鼎后,及时抽身,和刘邦慷慨陈词,要像赤松子一样到山中做隐士,以此明志,退出朝堂,最终寿终正寝,成就了“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的美名。

与张良相比,历史上的很多名臣名将就没那么幸运了,韩信、年羹尧、徐达、常遇春……简直数不胜数。

张良的选择看似闲云野鹤,实际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圯上老人在《太公兵》中早就给过他提醒:盈则满,满则溢。

圯上老人又称黄石公,是秦末神仙一流的高人。根据张良的为人和计策轨迹,可以看出黄石公得到了老子真传。

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就说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夺,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张良正是懂得“持而不盈”的道理,才能成身退,得以善终。

【按: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灵活应对,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循道而行”,因势利导,敌变我变!……。其运用最多的除了《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就是《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迁著(百度信息)

2:张良喜欢权谋诡诈,为什么也被归入道家?

伟天英,2019-08-14

这正是:

沛公实意借子房,感叹当初刺始皇;

决胜千里帷幄运,全身而退大道张。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