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笠翁对韵歌系列作品五首·十一真

2022-04-25 39 0 举报/投诉

七律·笠翁对韵歌·十一真
文/九文-2022-3-10-9:00-作于南京一中
莲华普三为本,盏菊医方一救人。
有德怀仁谁浊富?无边度世庙清贫。
渔庄撒网为生苦,佛舍廉维守节辛。
孔雀楼台撑宝盖,尼姑道观坐花茵。
注释:
莲华普三为本:
化用典故“莲华三喻”为本,又作莲花三喻、迹本三喻。天台宗为明华开显之旨,遂就经题之‘莲华’于本门、迹门各立三喻。此乃佛所说甚深‘妙’,难以语言阐释,故取莲华为喻;即以莲华之花果同时,比喻权、实一体之妙,遂于本、迹二门各立三喻,如表所示:
以莲比喻实与本,以华比喻权与迹。鞢于迹门显施、开、废之趣;于本门则显垂、开、废之相,以成妙之权、实一体。
一就迹门之三喻而论:
1为莲故华,比喻为实施权,以莲比喻实,以华比喻权。谓佛为显一乘之实义,而施设三乘之权教。亦即佛以方便力示现种种道,其实为一佛乘,欲令众生知第一寂灭故。
2华开莲现,比喻开权显实,以华开比喻开权,莲现比喻显实。谓如来于华会座,开三乘之权方便,以显一乘之实义。亦即开方便门,以示真实之相。
3华落莲成,比喻废权立实,以华落比喻废权,莲成比喻立实。谓一乘之实教既显,则三乘之权教自废,即‘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以上三喻为华经前十四品之意。
二就本门之三喻而论:
1为莲故华,比喻从本垂迹,以莲比喻本,以华比喻迹。从本垂迹者,系以本判迹,即垂迹门八相之化,以显久远实成之本地。谓如来久远以来实已成佛(本),但为教化众生而示现少年出家、得三菩提之化迹(迹)。
2华开莲现,比喻开迹显本,以华开比喻开迹,莲现比喻显本。谓开除以如来为伽耶近成垂迹示现的权佛之情执,以显久远成佛之本。
3华落莲成,比喻废迹立本,以华落比喻废迹,以莲成比喻立本。谓诸佛如来之,为度众生皆实而不虚,故伽耶成道之化迹日久自废,而立久远成佛之本。以上三喻为华经后十四品之意。
又作莲花衣、莲华服。乃袈裟之美称,取其清净无染之义。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八中):“袈裟名离染服,(中略)又名莲华衣,谓不为欲泥染故。”
盏菊:
也叫金盏菊。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春夏间开花,叶子互生,披针形,头状花序,花冠淡淡的乳或橘红色。可供观赏和药用。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全草和花可入药给人治病健体养生,有利尿、发汗、兴奋、通经等作用。又称金盏菊。
医方:
治病的药方。
浊富:
不义而富,也就是指通过不正当的行为赚黑心钱。与清贫相对。
清贫:
意思是指非常穷苦。与贫苦、贫困近义,也称”清苦“。又形容穷苦而不失节。
1、生活清寒贫苦。
《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歆 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三:“清贫聊自尔,素责将如何。”
唐 杜牧《商山富水驿》诗:“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庆道匡》:“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然家清贫, 陶 日与 马 共食饮,而察其家似不举火。”
2、穷苦而不失节。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
渔庄:
渔村。
佛舍:
寺院房舍,佛堂。
廉维:
谓佛家主张的佛学者一生应该坚守的清廉的操守。
语出《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宝盖:
佛道或帝王仪仗等的伞盖。即宝盖头。详“宝盖头。”
花茵:
顾名思义在我的诗里就是指尼姑打坐而坐的花垫子,花褥子,花毯子之类的物品。

七律·笠翁对韵歌·十一真
文/九文-2022-3-10-11:00-作于南京一中
忘祖当今萝月叟,安邦上古葛天民。
沉戈折戟孤零马,落水流花独患人。
武帝廉维捐国宝,炎皇爱将数家珍。
三秋燕穴携亲友,十月鸿恩造锦春。
注释:
萝月叟:
藤萝月下的老人。
葛天民: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他所治理的国家非常安宁。葛天民就是指葛天氏治理下的老百姓。
孤零:
孤独地飘零
独患:
孤独地祸害。
炎皇:
指炎帝神农氏。
鸿恩:
皇帝的大恩情。多指浩荡的皇恩。
《汉书·匈奴传下》:“大化神明,鸿恩溥洽。”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刘桢<感遇>》:“微臣固受赐,鸿恩良未测。”
清 蒲松龄 《巡河赦罪表》:“用行肆赦,诞布鸿恩。”

七律·笠翁对韵歌·十一真
文/九文-2022-3-10-15:00-作于南京一中
沛草迎春金埒马,鲜花醉客玉楼人。
沉思铁壁遮松盖,栖息琼楼卧幄茵。
巢燕三春尝唤友,塞鸿十月始来宾。
泰山谁见曾磨砺,沧海云浮几渡尘?
注释:
埒马:
【[liè mǎ】等同、并立、相比、胜任、担当、承担马的责任。例如:埒名齐名;埒美比美;媲美;埒略比较区分。
松盖:
松树的树冠,犹如手掌、犹如车盖。
幄茵:
【wò yīn】意思是帷帐和茵褥。谓坐卧栖息之处。
该词汇的出处:
《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采芝操》:“树林莫莫,高山崔嵬;巖居穴处,以为幄茵。”
渡尘:
意思就是在整个漫长的人生道路里,每一个人必须得度过人生漫漫的那种旅程,得通过人的主观情感和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去把握自己的人生路程中的失败与成,人身上一辈子的尘土要经历多久才能清理干净呢?何况人生一辈子要经历浮云变换、经历沧海桑田的变迁呢?

七律·笠翁对韵歌·十一真
文/九文-2022-3-10-16:00-作于南京一中
巢燕京春尝唤友,塞鸿十月始来宾。
谁见泰山何作砺?名传沧海几扬尘。
夫交好友增千益,士有贤妻备五伦。
武帝平蛮开百越,韩侯扶汉夺三秦。
注释:
京春:
“京”在诗里,古代是指数量名词,指一千万,亦指一亿兆。所以“京春”指一千万个的春季,其实这只是表示无数个年份要经历的无数个春季的季节,也就是相当表示人类社会的春秋历史进程。为啥写“京春”而不写“三春”,其实简单说都是表示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或人类社会经历的所有的春秋岁月。为了规避重复字“三”字,故此用“京春”代替“三春”。
夫:
大丈夫、有血性的有担当的有博学多才的男子汉、真正有责任感的懂得仁义礼智信的大男人,而不是小男人或品质低下的小人。
五伦:
古代中国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武帝平蛮开百越:
汉武帝时统一全国,后就开始向南方是中国今天的两广和包括今天的越南,并向南方推广汉代中原的先进制度与文化以及中原的先进的农业等等,使南方各郡的百姓学到了中原的各种先进的文明知识。
汉武帝是真正做到了【文教南宣,武帝平蛮开百越】的历史贡献。使得中原的文教,文明、教化、、军事、农业、医学、中原古典建筑艺术等等文明;被推广到南宣(南方,包括今天的越南等东南亚各国)。汉武帝时,统一南方百越之地,议立南海、苍梧等九郡。百越,古代散居南方各地越族的总称,居住两广、岛一带。如汉时有闽越﹑瓯越﹑南越﹑骆越等。其文化特征为断发﹑纹身﹑契臂﹑巢居﹑使舟及铸铜鼓等。亦作百粤。
韩侯扶汉夺三秦:
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斗争中,韩信为刘邦打下了三秦。韩信使得刘邦
真正做到了【义旗西指,韩侯扶汉夺三秦】的巨大历史贡献,同样堪称丰伟绩。所以韩信这个著名的军事家被刘邦封为韩王战神也。韩侯(诸侯王),即韩信。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斗争中,韩信作为刘邦的将领,曾南北转战,立下了很大劳。在他刚刚被举用的时候,曾劝说刘邦,略定三秦。刘邦听从他的意见,尽得关中之地,为楚汉之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三秦,战国时秦的国土,在今陕西。秦亡后,项羽把关中地分为三份,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于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于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于上郡,合称为三秦。

七律·笠翁对韵歌·十一真
文/九文-2022-3-10-18:00-作于南京一中
桃园结义盟兄弟,烽火争雄父子亲。
佞子为官成恶吏,夫君当责是良民。
勾丁立霸难消恨,甫甲怀王盛压人。
混世魔王昏帝国,投缘志向鉴君臣。
注释:
勾丁对甫甲:
即为征兵的一种恶劣行径与方式;甫甲或补甲:即为补充兵员。该解释也尚有争议。“勾丁”就是说勾即捉拿、逮捕。勾丁,抓丁拉夫。不过经过分析“勾丁对补甲”与“勾丁对甫甲”,还是“勾丁对甫甲”从对仗的角度和征兵的恶劣行径看,最工稳,不此不用“补甲”词汇。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