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有感(3)

2022-04-24 52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有感(3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同名层次不一般,

博大精深老道先;

道化仁义礼智信,

苏辙解老谱新篇。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有感(3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老子的道与儒家的道”的问题。

老子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后来分出道家和儒家。道家的道与老子的道有继承,但是也不完全相同;儒家也讲道,但是与老子的有什么关系呢?参见下表:

比较项

老子的道

儒家的道

备注

创始人

老子

孔子

层次

哲学层次

应用层次

涵盖

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人文世界

社会世界

传统

天道,地道,人道*1

人道*2

*3

关系

包含儒家的道

从属于老子的道

核心概念

道自然

仁爱

主要概念

无为

仁义礼智信

*1:老子讲的天道,即“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地道与人道应该遵循天道!但是尘世中的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这是老子所批判的应该与真正的人道相区别!……。(参见《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注2:儒家的“人道”孔子说总的原则是仁爱,仁爱之中又有两条,一个叫忠,另外一个叫恕。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道,这种道总是要落实到上。所以,儒家都是有理想的。孔子心中的之道是什么呢?孔子说叫礼,礼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秩序。而秩序就是名,树立社会秩序的过程,就是正名的过程,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孔子在社会生活上的道就是礼,就是秩序,就是正名。这就是儒家的道,这个道,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则。所以儒家的道,是人道。

*3: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十三经注疏》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一章注为:“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疏为:“ 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这 一理解应该说是合乎历史的,其中“死”不作“为动用”讲。从《左传》、《史记》对孔子的记载以及《论语》一书中孔子的言行可知,孔子一生席不暇暖,周游列国,不为做官, 旨在行道。但是当时没有哪一个国君能够真正实行孔子的主张,他的“仁”的思想学说得不到统治者的贯彻执行、治国理想得不到实现,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遗憾。他的有生之年无看到“仁”道的实行,无看到天下大治的局面,即“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如果孔子能够看到他的“仁”的主张得到贯彻因而天下大治(即有道),哪怕是刚刚听到,他也会死而无憾了。这一理解应该说是合乎历史的,即孔子所谓的“道”,就是“仁道”!……。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什么是道?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么不同?

好玩的国学, 19-08-16

2:道家的道与儒家的道的区别和联系?(百度知道)

3:苏辙《老子解》思想研究

作者:李阳,2020《大学》

这正是:

同名层次不一般,博大精深老道先;

道化仁义礼智信,苏辙解老谱新篇。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