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潮流》其二------【未完待续】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人们常说我国有“唐诗晋字汉文章”。唐诗自然想到李杜再加上王维,晋字当然是王羲之献之父子,汉文章指的是西汉的散文。西汉散文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用,不是为文学而文学。贾谊鼂错的散文是政论,司马迁的散文是史传,上边颁布的诏令下边禀奏的章表有什么说什么,即使私人来往的书信也是直抒胸臆。可是到东汉,散文逐渐向整齐和对偶方向发展,到魏晋时诗文的对偶倾向已经非常显著。江南齐梁时期,沈约又提出来声律课题,即所谓“四声八病”,随着诗歌的格律化,散文也跟着格律化了。人们在作文的时候,尽量追求对偶,对偶不只字义对仗,而且要求平仄相对,特别是词藻典故,连篇累牍,缛丽浮艳,这就是“骈体文”。当时的诗文大家,鲍照、谢朓、沈约、江淹、任昉、何逊,连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元帝、陈后主几位帝王以及名气很大的昭明太子萧统,莫不如此。直至南陈的徐陵、北周的庾信,所谓的“徐庾体”达到了最高峰。当时文学作品称为“文”,官场的应用文称为“笔”,凡是散文,不论是文是笔,必须是骈体文,这就是潮流,潮流与时尚意思差不多,也就是当时的时尚。隋文帝在位时,有一位大臣叫李谔,曾经提出要求改革文体,但是无人响应只得作罢。其实,李谔要求改革文体給皇帝的上书,也是用骈体文写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朝,文风相沿成习毫无改变,所谓的“上官体”“四杰体”以及晚唐的“三十六体”都是骈体文的各种流派。
科举制度是到宋朝才逐渐完善的,试卷的糊名和誊卷,大体上杜绝了作弊的可能,保证了的公正性。
在唐代可没有这些规定,以前,考生需要名人的公卷延誉,并且将考生诗文向主考官作出通榜推荐,如果没有这个公卷延誉和通榜推荐,录取是根本没有一点希望的。还有,唐代科举考卷不糊名,科场诗文的卷面成绩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录取与否完全由主考官决定。这就是说,要参加科举,当然必须有漂亮的诗文,另外还必须有名人荐举,而且这个名人必须在主考官那里也有相当重的分量。关于名人推荐的问题,这几位大诗人大文章家一定不会做的太差,所以这里只讨论诗文漂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