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自先秦以来,已有二千多年历史。随着南迁也带到梅州,形成客家话吟诵。笔者小学时代,师生都讲客家话。启蒙老师潘耀争先生,常在课前课后将古诗或自创诗抄写在黑板上,自吟一句,学生跟着齐吟;谁不跟着吟或儿戏,谁就挨鞭挞。至今70多年了,笔者仍记忆犹新。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吟古诗《夏日游张园》。潘先生穿着木屐(那时的学生是赤脚的,老师可以穿屐),两手交叉放在背后并夹着教鞭,来回慢慢踱步,情感十足抑扬顿挫地吟诵:“乳鸭、池塘嗯——水浅深哦——,熟梅欸——天气、半晴阴哦——;东园嗯——载酒、西园嗯——醉呀,摘尽、枇杷啊——一树金哦——”。潘先生是兴宁径南梧坑村人,那里有一座蕴藏钨矿的雷公岭。记得他创作了一首《掘矿生涯》诗:“掘矿生涯也自然,雷峰山内五金全;贫家子弟纷纷富,且学先贤乐舜天!”写在黑板上,叫我们跟着吟诵。当时我们随口跟着吟诵,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印象很深,记得很牢。现在重新吟诵体会,则发现一个规律:凡平声语调拉长,仄声语调短促,加上吟诵者的感彩,甚至头颈跟着声调回旋摇摆。不仅把每个字读得准确,而且要把涵义演绎得完整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