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泉深山品野茶

2022-04-21 42 0 举报/投诉

《七律 煮泉深山品野茶》


奇峰踏尽采新茶,
柴煮寒泉泡碧芽。

汤色观时犹竹叶,
盏香闻处胜兰花。

行看山势云多绕,
坐听松声日又斜。

海内知交谁共品?
一杯遥寄到天涯。

注:1、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能显其神,非精茶曷能窥其体。”
又说:“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 所谓真水,乃活水也,即冷泉水也。所以苏东坡说:“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梅尧臣也说:“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以国内泉水而言,当以阿尔山冷泉为最。桃花潭附近泉水颇多,以麻川村泉水为好。

2、黄山一带多兰花,故茶叶带以兰香。


获《》“

《再说茶》


离清明尚近半月,阳羨(今宜兴市)的朋友就捎来了名为“阳羡雪芽”的新茶。今春江南多雨且寒,由于光照不足,茶叶薄而味淡,即便是头批采撷的也不能算上品了。然我自小就是苏东坡的崇拜者,东坡虽为蜀人,但爱阳羡茶,甚至为了阳羡茶而写了《乞常州居住奉状》(阳羡,宋属常州府),不想再回四川了。他说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作为他的崇拜者,我能不喜欢阳羡茶吗?因此,虽非上品,也很欣喜,何况这茶叶还承载着朋友的情谊呢!

其实,我喜欢阳羡茶,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自己对东坡的认同与归属,非我品茗之真趣。再说诸行无常,今之阳羡茶已不是苏东坡那时的阳羡茶了,时空的变换,环境的污染,世风的日下,一切山林已失本相,况寄生于其间的植物乎?而我近年来的心态似乎倒与当时的东坡相通:“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常常浪迹于山林之间,寄情于烟波之中。

既然已厌名利,于是对一切有名的东西都心存疑虑了,对名茶也是如此。不仅对什么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大红袍之类的所谓国茶,而且对阳羡茶也不迷恋了。尽管茶圣陆羽认为阳羡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尽管茶中亚圣卢仝有过:“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赞誉;尽管苏东坡说过:“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我总觉得,所谓的名茶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是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在某一狭小地域聚集在茶树上的反映,如果大规模地种植,施以农药化肥,肯定是名不符实了。

过分注重茶的所谓名气,属于为道日增,乃未谙品茗之道也。从求道的层面而言,只有除去一切形式的东西和人为的附加成分,才能真正参悟茶道,此即为道日损也。从茶的生长来看,同一山上的茶,由于朝向和光照时间的不同,味道也是有区別的。北坡之茶,由于历经寒冬之风的吹刮,其生命的顽强特征要比南坡来得明显,叶挺而味硬,而南坡之茶则叶软而味柔。一山之茶,岩韵、茶骨、香气尚有区别,为谋利而以一名称囊括一地区之茶,以共性抹杀其个性,能说是茶道的体现吗?以常识之见,名与利是密不可分的,求名是为了逐利,故从资本趋利的性质与特征而言,天下名品,皆无道也。

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从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来看,我国先民在6000多年前就种植茶树了,饮茶就成了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茶树见证了无数政权的兴亡更替,陪伴了数百代人生的沉浮跌宕。我不知道东坡在品茗时是否悟到了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的佛理,但我深信,他肯定能在泡茶的过程中,从茶叶的沉浮之间联想到自己仕途的起伏,联想到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他肯定能从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虽带着苦涩,但有滋有味,且韵味悠长。而且我觉得,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生,都和茶叶一样,当贡献完自己滋味的时候,都会和茶叶渣一样,最终诸无我,化为尘土,走向涅槃寂静了。世事人生,便是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回。

很多人崇尚的所谓茶道与茶文化,是艺术层面的,仅有文化内涵而已。依统治者看来,属低层次的,不屑一顾。因为在统治者那里,天下的生灵万物都应该服从自己的统治需要,为自己的目标服务,茶叶也不例外。茶马之道与茶马互市的发轫,是地区之间或民族之间自发产生的商贸行为,茶叶也仅是商品而已。而统治者一旦发现茶叶可成为联系民族之间关系的纽带后,就给它注入了内涵,成了控制少数民族的工具。明代嘉靖年间,明廷关闭了长城沿线的茶马互市,蒙古俺答汗多次请求恢复互市,被拒绝。蒙古派石天爵出使明朝,被龙大有冒而杀。但俺答没有放弃对和平的追求,从嘉靖二十五年至嘉靖二十六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十数次派员出使明朝,未果。嘉靖二十六年夏,俺答再次派使者出使明朝,行至大同,即被杀害。俺答忍无可忍,只能发动战争,从古北口打至城下,此即庚戍之变。后在张居正主政时,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开放了长城沿线全部的茶马互市,隆庆和议,边境始得太平。

也许从江山一统的角度看,能纳入中华版图,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川滇两省的茶叶通过茶马之道输入后,当茶叶成为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的时候,就开始渐渐进入了中华大家庭了。英国策划**时,首先就是以印度茶取代中国的川滇茶,且廉价倾销,企图割裂与内地的联系。在把茶叶当作工具这一点上,中外统治者殊途同归。依赖茶叶成为纳入中华版图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固然是一大幸事,然而,我们能否从中悟到一些过分依赖国外商品或信赖国外理念的后果呢?

以我数十年品茶之心得,过分強调品茗的艺术情趣和氛围环境,有故弄玄虚的成分;若在茶叶间加入了因素,则显得异常别味。此二者,皆有违我之茶道。我以为,茶不必名,是真就行。所谓真茶,绿色产品。器不必精,贵在洁净。地不必奇,重在气清。若得两三知己,或在竹林深处,或在烟波江上,或在山峦之巅,或在芳草之地,管它世事纷扰,管它名富贵,品新茗而互吐清言,得佳句而莞尔一笑,回顾历史,指点江山,总结人生,体悟至道,此乃品茗之真趣也。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