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剑者不拔》有感(5)

2022-04-20 78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剑者不拔》有感(5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云鹏解老一家言,

智慧超群自说圆;

一叶知秋管窥豹,

盛开老道百花间。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剑者不拔》有感(5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赵云鹏《为老子正名》”的问题。

《为老子正名》针对千古年来世人对《老子》认知的误区予以注解,拒绝狭隘,避免读圣,谨防误人,深究细解、以利明阅。读懂老子之道,可洞察宇宙、掌握文化核心、修正齐家之道、明了治世原理、提高修行境界、保得寿康之福。老子以圣人的智慧的慈悲,开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以〔天人合一〕的来帮助人们解脱心灵的黑夜;以〔大道至简}的思想来帮助人们走向快乐的彼岸。正如《为老子正名·自序》所说:

三国时期,“通行本”出,圣书遭难,被篡致面目全非。……幸于当代,汉墓出土“帛书老子”,才得以去伪存真。奈何今人,繁字变简,白话通行,古文难懂,玄机虽在眼前,译道谬之千里,译者望文生义,坐井难见圣境,曲解圣意,妄称学典。……《老子》与《易经》渊源颇深,想解《老子》,需备《易》,否则难明。《老子》与易道殊途同归,皆讲宇宙,以示人生。……与“通行本”相比,本书之解绝不雷同,皆出乎意料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本书志在:为老子正名,为千古正谬,为文化正传,为经典正义。

举例一:第一章、道可道也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道:大自然的规律。可道也:可以遵循的。非:变化,代表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在不断地变化。恒道也:永恒的规律。)

第一个“道”字特指规律,第二个“道”字并非是“通行本”所解释的“述说”含义。“通行本”普遍注解为:“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这显然是错误的解释!老子讲的就是道,孔子讲的也是道,释迦牟尼佛讲的还是道,所有圣人的使命都是讲学,讲学的内容都是讲道,道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第二个“道”字并非是“述说”,而是“遵循”的含义。

这个“非”字在千古以来一直被忽略和误解,这个“非”字非常重要,相当于《易经》的“易”字。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名:名字。可名也:可以称呼的、用来称呼的。非:变化,代表变化的名字。恒名:永恒的称呼方式。)

名字是用来称呼的,一切事物的名字都会变化,这就是永恒的称呼方式。

•无,名天地之始也;(无:代表虚空无极的能量世界,用数来表示为“0”。天地:代表宇宙万物。(天为阳,地为阴,用数来表示为“二”;天地生成万物,故天地可代表宇宙万物。))

“无”可以生成宇宙万物;“无”可以称呼为宇宙万物的开始。“无”是“0”,天地是“二”。为什么由“0”直接到“二”呢?在德篇第五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时才详细说明宇宙的生成顺序。

•有,名万物之母也。(有:代表后天物质世界。(用数代表为“一”)“有”为天地,再由天地而生万物。)

所以,“有”可以称呼为万物之母。“有”代表“一”,包括了“二”至万物。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无欲也:保持“无”的思想和状态。其眇:“无”生“有”的过程和奥妙。)

道包括了“无”和“有”两种状态。其中一种状态是“无”,也就是“道”的本体。保持“无”的思想状态,就是拥有包容天地万物的胸襟。因此,才能和先天无极世界保持同步,才能观察和了解到整个宇宙生成的奥妙。

•恒有欲也,以观其噭。(恒有欲也:保持“有”的思想和状态。其噭:宇宙万物之间的呼叫感应。)

道的另一种状态是“有”,即物质世界。这个“有”是由“无”出来的“一”。“有”包含了宇宙万物,宇宙万物之“有”本为一体,相互之间有着系统的联系和感应,当世人保持一体状态的时候,就能观察和了解到宇宙万物之间呼叫和感应的内容。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两者:无和有。“有”代表之道。因为,“有”是由“无”出来的。“无”代表之道。因为,“无”包含者“有”,包含着一切。)

“无”为道之体;“有”也为“道”之体。“无”和“有”都是“道”的一部分,名称虽然不同,其实本为一体。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玄之:旋转、运行、变化。“玄”者,旋也。有玄:代表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旋转、运行、变化,这对应着开篇所说的“非,恒道也”。(有:代表物质世界。“有”通“又”,代表连续性。)众眇:世间一切事物的奥妙。)

“无”和“有”都是道之体,都在不断地旋转、运行、变化,这个变化是永恒的规律,也是了解一切事物奥妙的途径。

举例二:第十九章、绝圣弃知

•绝圣弃知,民利百负;(绝圣:最高境界的圣人。“绝”字的含义虽有断绝之意,但 “绝”字也代表极端的,高超的,最高境界。例如:“绝学”一词自古就代表最高境界的学问和技能,而不是断绝和抛弃学问。否则,老子、孔子这些圣人还都研究学问做什么?他们还都出来讲学做什么?弃知:放下分别心,就是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这个“知”字在此代表识别。宇宙万物本为一体,有分别心,就是有的思想;没有分别心,才是完整的思想。民利:人民的生活。为什么用“民”字呢?因为,这段话是针对邦国的管理者来说的。百负:更多的依靠和保障。“百”代表众多、增长;“负”代表凭借、依靠、保障。)

本章是《老子》书中争议较大的章节,如按照“通行本”的注解来说:“断绝圣明抛弃智慧,人民才可以获利百倍。”这个解释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假如,老子是如此思想,那还在书中讲“圣人之治”做什么呢?所以,这摆明是后人所犯的文字障,完全曲解了圣人之意。古代通假字非常之多,导致了后人学习的一些障碍,但只要是用正智来看圣贤的文章,就一定会正确地判断文字的通假。

最高境界的圣人没有分别心,当邦国的管理者效圣人之道而放下分别心的时候,就会使人民的生活有更多的保障。

【按:《为老子正名》我没有看全,但“管中窥豹,一叶知秋”!虽为一家之言,亦能自圆其说! ……。】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为老子正名》赵云鹏著,华侨出版社,2010

附2:国学经典][探秘]《为老子正名》自序原稿

天机自在Lv 3,2011-02-15

3:国学经典]《为老子正名》第一章、道可道也(摘录1)

天机自在Lv 3,2011-02-15

4:为老子正名的博客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这正是:

云鹏解老一家言,智慧超群自说圆;

一叶知秋管窥豹,盛开老道百花间。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