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西洲曲

2022-04-20 59 0 举报/投诉

奴家南塘边,夏日可采莲。
郎君在江北,想见如何见?
南塘邻西洲,两桨是渡头。
西洲梅如画,山盟高似楼。
江北远西洲,非梦不能够。
寄梅下江北,春愁夏亦愁。
夏日采红莲,莲花过人头。
湖水凉悠悠,莲间恍如秋。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流连已忘走。
西洲水草茂,夏日乐悠悠。
忆郎郎不至,春梅到与否。
春梅郎应收,忆梅郎应愁。
海水梦悠悠,君愁奴亦愁。
纵然身不至,音应嗣西洲。
海水梦悠悠,奴心连海愁。
南风只我意,吹梦到西洲。

翻译:
我家住在南塘边,
夏天可以到南塘采红莲。
郎君在江北,
想见他啊,又如何能见?
南塘离西洲很近,
划两桨就到了西洲渡口。
西洲上的梅花像画一样美,
我们的山盟海誓,像楼一样高。
江北距离西洲很远,
除非我做梦,不然不可能到达。
我折了一枝梅,
寄去江北给郎君。
至今没有音讯,
让我春天也愁,夏天也愁。
夏天到了,我到南塘去采红莲,
莲花长势真喜人,高过人头。
夏日的南塘真凉爽,
划着小船在莲花丛中穿行,
仿佛提前进入秋天。
把摘来的莲子放到怀袖之中,
思念他的心啊,
跟莲心一样,变得通红。
好想他啊,他却不在我身边,
我仰起头,看见天上的飞鸿。
雁儿啊满西洲飞,
在那儿流连嬉戏不飞回。
西洲上水草丰茂,
夏日里它们嬉戏的多么欢快。
好想他呀,
他却不在我身边。
也不知寄给他的春梅,
他收到了没?
春梅他一定收到了,
看到梅花,想起我们的海誓山盟,
他肯定也在发愁。
江水啊,像梦一样悠悠然,
郎君啊郎君,你发愁我也发愁。
即便你人不能回来,
也应该把音讯寄到西洲来给我。
江水啊,像梦一样悠悠然,
我的忧愁啊,
犹如浩荡的江水,连绵不绝。
夏天的风啊,
你如果知道我的心意,
请把他的梦,吹到西洲来给我。

解西洲曲:解读《西洲曲》这首古诗。
有人说,《西洲曲》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言情之绝唱’。
这句话我是认可的!
《西洲曲》这首古诗争议颇大,有人称其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猜想’!
游国恩先生曾以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句是为女子自道心事。
叶玉华先生认为,全诗为女子的口吻。
而百度上说,全诗以江北郎的口吻述说,通过‘忆’的方式来抒写。
有人说,此诗为‘四季相思’。
甚至还有人认为,所涉及的地点只有两处,一是‘江北郎’所在的西洲,一是女主人公所在的江南。
(以上观点都来自百度。)
真是众说纷纭,看得我眉头直皱!
然而,我想说的是,以上观点,我都不同意!!!

为什么?
若如游国恩先生所说,前28句通过男子之‘忆’写女子之‘愁’,
这样一来,女子‘君愁我亦愁’之说,会显得非常突兀?
我愁是有了,君愁从何来?
难道说,知我愁,便等于君愁?
未免太过于牵强!
更何况,若如此理解,前28句乃男子想象,为写虚,后边四句匆匆结尾,有种虎头蛇尾之感。
连最基本的虚实相应都做不到,结构并不完整,算不上好诗!
而且,如此理解并不符合逻辑!
王国维先生说‘诗词鸣不平!’
男子之所以‘忆’,是因为己愁。
可男子却只字不提江北,不提自己遭遇,写诗就失去了意义!
这不符合表达逻辑!
男子愁些什么,男子只字不提,反而通过女子无端猜测,间接表达,轻飘飘地来一句“君愁我亦愁”。
试问,君到底在愁些什么?
他在江北做什么,是偷鸡还是摸狗?
这么见不得人么?
写诗本来就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愁,对着纸张,有什么说不出口的?
遮遮掩掩的,感情显得不真诚!
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写情‘隔’了,让人如雾里看花,实在算不上好诗。
用这种方式解读,实在有点变宝为废!
所以,他的理解方式我不认可。

若如叶玉华先生所说去理解,则无通读全诗。
譬如‘门中露翠钿’这一句。
这一句是第三人视角,若用女子口吻去读,则理之不顺!
因为自己无透过门看到自己的翠钿!
所以,他的观点,我也不认可!
百度上的解说与游国恩先生的说很像,不同在于后四句,所以,依旧会出现虎头蛇尾的问题。
由于全诗作男子口吻解读,在结构上,出现了重大缺陷。
按常理说,‘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之后,接下来就应该由虚转实!
实写男主人公在江北的际遇,突出男主人公之‘愁’,做到虚实相应,结构完整,以全‘君愁我亦愁’之说。
让两种愁绪交织在一起,让全诗的感情更加饱满!
不然,‘君愁我亦愁’便成为一句空话,流于轻浮,男子愁从何来?
想象女子愁=男子也愁?
我呵呵了!
大家若不信,请看白居易的《琵琶行》
他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后,接下来就写自己的际遇,以全‘同是天涯沦落人’之说。
因为遭遇相同,所以相互懂得。
因为懂得,所以怜悯。
怜她亦怜我,感人至深。
《琵琶行》这一首诗,若少了白居易的自述,结构将不完整,感情虽然不会流于轻浮,但少了将心比心的理解,终究会落入下乘。
同理,若如此理解,《西洲曲》没有男主人公的自述,便以一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匆匆结尾,结构上很不完整,给人虎头蛇尾之感。
我给这首诗的评价是“虚”!
32句的诗,有28句为想象,是写“虚”,给人轻飘飘的感觉。
感情上“虚”!
显得非常轻浮!
让人觉得,‘君愁我亦愁’乃男子随口之语,很是敷衍!
如何能打动人心?
若这样理解,真是糟蹋了一首好诗!
更何况,全诗作男子口吻理解,那么,这首诗应当是“游子思乡爱情诗”。
既然是游子思乡爱情诗,游子却对自己在外情况只字不提!
这同样不符合表达逻辑!
所以,这种理解,我也不认可。
至于‘四季相思’,‘两地’之说,更是胡扯!
好吧,既然他们说服不了我,我便试试看,能否说服他们!
所以,我便写了这首《解西洲曲》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西洲曲》是一首“闺怨爱情诗”。

前28句是通过第三视角来实写女主人公之愁!
实写,实写,实写,重要的事说三遍!
第三人视角写作有一个特点,非常灵活,就跟电影的镜头一直跟着女子一样,
让女子经历一幕幕都出现在我们面前。
最后四句变成第一人称,让女主人公跳出来直抒胸臆!
全文达到!
在处戛然而止,让人余味无穷!
也正是因为这种写作手灵活,所以大多数小说都是第三人视角!
在我看来,‘南塘’‘江北’‘西洲’,这三个地点是非常明确的!
江北远西洲,也远南塘,不然一枝梅花,就不用寄下江北,女主人公也不用日夜思念了。
而南塘与西洲却非常近,‘两桨桥头渡’便是证据。
更何况,封建社会的女子是难以出远门的!
女子能到西洲折梅,就已经证明西洲离南塘很近。
至于‘男子’是家在江北,还是人在江北谋生,我不得而知。
他家在哪里,更不得而知。
所以,我在诗中才说‘郎君在江北’。
我为什么说‘西洲梅如画,山盟高似楼’呢?
因为‘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与‘吹梦到西洲’三句。
女主人公为什么忆梅?
当然是‘梅’有他俩的美好回忆,她才会忆!
她为什么不写一封信寄下江北,而是寄一枝‘梅’?
因为她坚信,男子若看到梅,就会想到她俩的山盟海誓,就能秒懂她的心意。
为什么是‘吹梦到西洲’,而不是‘吹梦入青楼’?
咳咳,大家别想歪了,青楼不是指温柔乡,而是指女主人公的家。
‘望郎上青楼’,原诗里有说。
理由只有一个,西洲拥有她俩太多的美好回忆,她时常留恋,时常梦见,所以,她才让南风吹梦到西洲。
跟现在很多情侣一样,即便分手了,也会时不时的,就去他们定情的地方逛逛,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西洲对男女主人公而言,非常特殊,非常重要,我说一句‘山盟高似楼’,一点都不过分。
我为什么说‘夏日采红莲,莲花过人头。湖水凉悠悠,莲间恍如秋。’呢?
原诗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我认为,这个‘秋’指的不是秋天,而是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及“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秋’一样,
都是‘凉爽’的意思。
不然,秋天还有‘莲花过人头’的景色吗?
是否定的,只有夏天才有!
从写作的角度来讲,“采莲”二字已经给出时间,事件。
如果我是作者,我不会再浪费一个字来强调时间,没这个必要。
毕竟,在古诗词写作中,每一个字都很重要,不能这样浪费了!
更何况,“莲花过人头”既是写景,也更进一步点明时间。
所以,再用“秋”字点明时间,完全是多此一举。
也自相矛盾!
所以,这里的“秋”指的不是秋天。
解释为秋天,实在错得离谱!
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我这个解释很牵强,全是我一家之言!
没证据!
不急,待会我会和你们一起逆推全诗,来证明我的观点。

我为什么说‘鸿飞满西洲,流连已忘走。西洲水草茂,夏日乐悠悠’呢?
首先,迁徙的大雁,他们飞行都是整齐的,要么排成个‘一’字,要么排成个‘人’字,不会给人一种‘满’字的感觉。
所以,女主人公看见的这一群飞鸿,不是迁徙的大雁!
还有便是‘仰首望飞鸿’与‘鸿飞满西洲’的观看地点,可能是不一样的!
可能,我说的是可能。
前一句的观看地点是南塘边,后一句可能是南塘边,也可能是回家之后,在‘青楼’上观看。
若是后一种可能,这么久了,这群大雁依旧在西洲,更证明它们不是迁徙的雁群!
很可能是长期栖息在西洲的雁群。
因为西洲有水、有草,简直是大雁的天堂,夏天见到大雁有什么奇怪的?
不要一见到大雁就叫秋天!
思维太僵硬了!
难道春天就没有?
夏天就没有?
冬天就没有?
是肯定的,有!
不然,古代人除了秋季,就不用结婚了?
更何况,从“采莲南塘秋”到“栏杆十二曲”连用了好几次顶针手。
无论时间还是行为,都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非常连贯!
根本没有从夏过渡到秋的可能!
所以,这雁不是秋雁!
只能是夏天的鸿雁!
我为什么要加上以下八句心里描写呢?
忆郎郎不至,春梅到与否。
春梅郎应收,忆梅郎应愁。
海水梦悠悠,君愁奴亦愁。
纵然身不至,音应嗣西洲。
是的,让你们知道女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复杂,证明原诗那句‘君愁我亦愁’中的‘君愁’,不是没来由的。
我们都知道,礼教对古代女子的有多深,一个女人,终其一生,都难以离开后院那一亩三分地。
她不说‘君愁我亦愁’,难道要说‘君乐我却愁’?
男子不归家已是事实。
大家不防设想一下,‘男子在外边花天酒地,乐不思蜀’,与‘男子想家却回不得’,那一个让人心里好受些?
原诗中也没写‘君愁’,但是,女子却说‘君愁我亦愁’,看似很突兀,其实,顺理成章。
此乃无奈之语!
‘君愁’既是女子为男子‘不回家’找的借口,也是安慰自己的理由。

这就好比,你给你的恋人打电话,没人接。
你在心里安慰自己,他她忙,没空接听,又或者是手机不在身边。
总之,你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就是不会去想,他她看到你打来的电话,就是不接你的电话!
这个结果是你不想见到,也无承受的!

所以,他她忙,是你为他她不接你电话找的借口,也是安慰自己的理由。
这是无奈之语!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中的‘梦’和我两字如何理解?
这‘梦’指的是男子的梦。
可引申为‘最真诚的消息’,跟鸿雁代表书信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流行歌曲‘听海’中也写到,‘写信告诉我,今夜你要梦什么?’
因为梦是最真诚的,梦是不会骗人的。
女子想知道,男子没回来,又没有消息的真实原因。
而不是自己用‘借口’搪塞自己!
《西洲曲》共32句,前28句都在写女子,“我”字指代女子是顺理成章的!
如果强作男子口吻来理解,会非常突兀,会很别扭,会显得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构会很不完整。
好了,我和大家一起逆推原诗。
原诗的最后二句是‘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我们细品一下,女主人公看着满天秋鸿,对着一江秋水,吹着阵阵秋风,却说出一句:
‘夏天的风啊,你若知道我的情谊,请把他的梦吹到西洲来给我!’
秋风:“……”
夏风:“……”
这符合事实吗?
这合乎逻辑吗?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女主人公有毛病!
又比如,李白在夏夜的凉风中伸了个懒腰,诗兴大发,脱口而出: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夏风:“……”
秋风:“……”
你会不会觉得李白有毛病?
所以,上边的飞鸿,指的不是秋天的鸿雁,而是夏天的鸿雁,不然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即便作男子口吻解读也是一样。
男子身处夏天,他“忆”春夏是正常的,“忆”秋冬是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逻辑的。
当然,若忆“去年”的秋冬可以!
男子如果身处秋天,吹着阵阵秋风,却道出一句“南风知我意”是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逻辑的!
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这雁,都只能是夏天的雁!
毕竟,南风特指‘夏天’的风,大家都知道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采莲南塘秋’中的秋,指的不是秋天,而是‘像秋天一样凉爽’!
不然,不符合事实和逻辑!
所以,《西洲曲》只有春夏,没有秋冬!
百度上把飞鸿解释为秋雁,把南塘秋的秋解释为秋天,实在是错得离谱!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
下面我按我的理解,为你们翻译一遍原诗吧。
前28句为第三人视角,后4句则变成第一视角,直抒胸臆。
原诗翻译:
西洲的梅花开了,
勾起她对他的思念。
她想要到西洲去,
折一枝梅寄到江北给他。
她穿上杏红色的单薄衣衫,
把黑如小乌鸦的头发,
扎成两个鬓角(便出门了)。
西洲到底在哪儿呢?
不远,坐上小船,
摇两桨就到西洲渡口啦。
夜幕来临,伯劳鸟飞走了,
只剩晚风还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家门口,
透过大门,
正巧看到她翠绿色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见心上人,
失落地走出门,去采红莲。
在南塘里采红莲,真是太凉快了。
湖水凉爽,莲花高过人头,挡住阳光。
她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
她对他的真情,
如同水一样清澈缠绵。
把莲子放入怀袖之中,
思念他的心啊,
像莲心一样,变得通红。
她好想他啊,
可他却不在她身边。
她抬起头,看见天上的飞鸿。
西洲的天空上,
到处都是鸿雁。
她回家后,
走上楼台,遥望江北。
楼台虽高,却看不到他,
她整天倚在栏杆上,看啊看。
栏杆弯弯曲曲,
她垂下的手明润如玉。
卷帘之外的天空啊,
多么高远。
激荡起来的江水,
在天空的映衬下,
显得愈加深绿。
浩荡的江水,
如同梦一样悠悠然。
郎君啊郎君,
你忧愁,我也忧愁。
夏天的风啊,
你若知道我的情谊。
请把他的梦,
吹到西洲来给我。

早春见梅忆郎》折梅寄江北》春过夏来郎不归》失落采红莲》见莲再忆郎》见鸿三忆郎》忆郎无心采红莲》归家倚栏望远》见江水四忆郎》忆郎怨郎郎不知》向南风吐露心事……五忆郎。
这样理解起来非常顺!
忆郎的次数,随着睹物的次数增加!
愁绪又随着忆郎的次数层层递进,最后把无处诉说的情谊诉与南风,情绪彻底爆发!
女子的直抒胸臆,让整首诗达到了!
在处戛然而止,让人余味无穷!
如此理解,结构非常的完整,乃极品好诗!
当然,“君愁我亦愁”之前少了女子的心里描写,增加了理解难度。
当然,作者不写出来,我们也可以理解“君愁”的愁从哪里来。
这不能算是瑕疵!
所以,这是一首绝品好诗!
所以,整首诗跟男子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只存在女子回忆里!
通过男子“忆”来理解全诗,简直强词夺理!
这样理解起来,让我感到非常别扭!
毕竟,三十二句的诗,前二十八句都在写女子,后四句的“我”理解为女子,是顺理成章的!
突然作男子理解,实在是别扭到了极点!
有种你正在吃香喷喷、黄灿灿的烤番薯,还有四口就吃完了……
结果突然发现,你吃的不是烤番薯,而是翔!
这感觉……
我要吐,吐五千字都不够!
……
其实把原诗的“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改成“海水梦悠悠,奴心连海愁”也挺不错的!
咳咳,别问我为什么用“奴”字,而不用“我”字。
绝对不会让人误解!
而且,感情变得更强烈!
当然,若这样改,女子内心的微妙变化,就表现不出来了。
有得有失。
咳咳,如果我的解读有哪里不对,请大家温柔点喷(捂脸)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