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闽粤庙为凭,
点亮长明一盏灯。
红色交通成史迹,
中华崛起万年兴。
注:伯公凹与伯公庙简介
伯公凹位于闽粤交界处的分水岭,因山坳上供奉伯公神位而得名。
“伯公”信仰是客家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中原汉民族传统文化。“伯公”有“土地伯公”、“山神伯公”、”水口伯公”等之分。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伯公”,客家人迁徙到哪里,“伯公庙”就建在那里。伯公凹供奉的伯公为“土地伯公”。
“伯公”的公平、仁爱精神,让客家人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伯公”无处不在的护佑,让多少客家儿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原始的民间信仰中的虔诚敬畏升华成一种誓死捍卫革命的忠烈精神。
此伯公庙始建于清末年间,1986年由上凹村、下凹村村民集资重修。伯公庙内供奉一盏油灯,近百年来,油灯长年昼夜长明不熄,这是交通线上的指路明灯,更是交通员的信仰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