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有感(5)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讲学巷党授孔丘,
观礼周都实际求;
金玉赠言出肺腑,
遵师教诲弟子稠。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有感(5)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老子史话之‘讲学巷党授孔丘’”的问题。
老聃居周日久,常受列国聘,讲礼乐,授道德。春秋时称导师为“子”,因此皆称老聃为“老子”。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 ,鲁国聘老聃讲学于巷党,有孔丘从学!……。
孔丘字仲尼,幼时喜礼, 15岁而有志于学,常助同乡、邻里办婚丧之事,从中体验周朝典礼。17岁时闻周守藏史老聃至鲁、在巷党讲学,慕其名而从其学,因其勤学好问,深得老子赏识! ……。老聃在鲁国讲学三月有余,罢而返周。孔丘因每事必问,于是周代之礼大通! ……。
后孔丘开始收徒授礼,人称“孔子”!在教授过程中,仍觉得有些周礼不明,于是产生到周都再学习的愿望!鲁君允诺,造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弟子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聃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孔丘感叹道:“昔日只有耳闻,今日得于目见,见之方知周公称圣、周王为王之因也!”数日后,孔丘与南宫敬叔将离周,老聃送之馆舍之外,临别赠言道:“吾闻之, 富贵者送人以财, 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 无财以送汝; 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 有聪明而深察者, 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 在於好讥人之非也; 有善辩而通达者, 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 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 勿以己为高; 为人之臣, 勿以己为上, 望汝切记。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弟子将尊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孔丘返鲁,学识大增,尊老聃言,谨慎而行,十数年过,名闻列国,从学之徒至三千之多,其中贤者77人,颜回、冉求、子路、子贡、子夏、曾参, 皆是其高徒。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老子演义》王德有著,齐鲁书社出版,1990年3月
这正是:
讲学巷党授孔丘,观礼周都实际求;
金玉赠言出肺腑,遵师教诲弟子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