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字怎麼唸?談普通話的平仄聲韻

2022-04-16 51 0 举报/投诉

《「得」字怎麽唸?談普通話的平仄聲韻》
晴嵐書室謝池春(沛文)撰

「得」字近體詩中,用普通話怎樣讀?群中不時有人這樣質問使用平水韻的人。
「贏得青樓薄倖名」、「暖風薰得遊人醉」「料得無心聽此音」……
各詩中「得」字皆屬入聲論用,都是放在守律位置,普通話怎樣讀?

令人慨嘆!我相信只有今天的普通話「詩人」,才會提出這樣「精明」的質問!

一、漢字平仄,普通話的輕聲可以不論,則「得」字普通話規範為兩音:第二聲的「de2」,與第三聲的「dei3」。
從意思看,各詩句中的「得」字,普通話都該讀「de2」,應無異議。但竟然我們今天的詩人、有識之士都譏笑平水韻中,指今天那些藏於第一二聲的入聲字都是啞巴字,只能做出啞巴詩詞。
普通話的前身,就是國語,就是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在內地全面推行以前的、上承清朝下傳民國的「國語」,國語語音實際與今語並無多變,年輕人看看陸港台老舊流通電影就應知道,別以為普通話是今人的創造。
舊日國語人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因為詩人們都知道:漢字,國語與各種方音一樣都有入聲,縱然國語注音符號並不標示入聲。
唯獨今天的普通話人,面對著入聲字,何以竟然全都啞巴了?
這就是今天人云亦云的「普通話已無入聲」的誤導所致,因為數十年下來一直這樣宣傳,致令今天國人全都不知道入聲是怎麼回事了。
入聲是甚麼?
可憐今天有識之士只能說出一知半解的定義:平長仄短,入聲就是個短促音。具體描述一下吧,沒有了。其實他們是只知其短,卻未諳「促」的深一層意味。
人們大都不知道,平長仄短只是尋常態,這說不小心也是個誤區。起碼普通話第三聲可以比陰陽平拉得更長,而且,實際上任何漢字,不論平仄,要多長可以拉多長,即使詩詞吟詠,平長仄短也不是鐵律。所以入聲之「短」,不是唯一特徵,它一樣可以任意拉長。
與其餘平上去三聲不同,入聲的主要特徵是尾塞音。凡語音無論讀成長或短,只要最後收音的一刻,加上阻塞音就是入聲了,音尾若不加塞,就絕對不能算是入聲,不是由長短決定的。
例如粵語,尾塞音有p、t、k三種,但今人多不知道,普通話也有入聲的深喉尾塞音,國際音標用「ʔ」表示,近似普通話與粵語客語閩語中的「k」,或者英語概念中的「q」「g」等等,待字音收尾音時只需「裝腔作勢」,不必發出實際的聲音來。
所以,「得」字的國語/普通話的發音,就都可以有兩種呈現:1.口語音是如今的「de2」不加尾塞;2.唸出讀書音入聲的「de2+q/g」加上尾塞音,可見字音的長短不是入聲的關鍵。
普通話現在常稱的第一二三四聲,即陰(平)陽(平)上去四聲,都不是入聲,但今人應該知道而不知的是,普通話生活語境中另外還有入聲,丟不掉。
元朝周德清編《中原音韻》曲韻,其中所說的「入派三聲」,並非今人理解的「普通話已經沒有入聲」的意思,只是「唱曲」時入聲特色不太重要,而且四聲往往可以互相轉換而已。因而周德清隨即於附論中便補充,說得很清楚:「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但是,唸詩詞,若遇上守律位的入聲字,例如「得」字,應作讀書音入聲「de2+q」來讀,加上尾塞音便形成短之外又壓抑的「促迫」聲效,不能輒以為第二聲的字就只是陽平。其他入聲字,都可如此類推。而近年有部分「學者」,竟提議這類假平入聲字唸詩詞時都改讀成第四聲,例如將「得」字故意讀成「de4」、「節」讀成「jie4」等,則真個是弄巧反拙,匪夷所思。(詳拙文《唐詩可以這樣誦讀嗎?》)

我前面描述過入聲字的讀:「在字音收尾時,只需“裝腔作勢”,不必發出實際的聲音來」,可能有詩友還是不太能領略這味道。我就打個比方,相信內地應該人人皆知。
大型歌舞劇《東方紅 》版的詩詞譜曲演唱:「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是怎唱?「鐵」字後面是個緊貼的半拍「0」休止符(真讚),這個「鐵0」,就等同於「tie3q」,入聲的確切味道,就是這麽回事。當然,我無意衝擊現代普通話拼音式的規範,我描寫的是生活語音與讀書音的實際音素結構。我前面說過樂曲中四聲常可轉換,此詩「…大渡橋橫鐵索寒」句,譜曲中「大0」字就將去聲轉作了入聲意趣,「鐵索」的「索」字卻又將入聲尾塞音減輕成次強音入聲,接近了第三聲上聲韻味,有何不可?簡直美妙!但這只是唱曲。
誦讀詩詞卻要以讀書音為準則,縱然於口語唸「鐵索」,像是由三三聲轉讀成二三聲,但「鐵索」的原本讀音、音素結構實質仍是 tie3q suo3q 原調值留存在人的意識之中,不會因語音下意識的自然變調而改變本音,因此「鐵」是陽入而非陽平,遇上「得」字的場合,以及其他上上聲連讀的詞彙,同樣是如此一回事:語流中下意識的變調不改本音調值。這三三聲連讀轉二三聲而不視為「仄仄」變成「平仄」,即好比字詞的輕聲、兒化,不視之為多了一個讀音同理,如「詞ci2」,兒化讀為cer,不等於「詞」字本有這兩個讀音。
七大語系無不有口語音與讀書音交錯使用的現象,今天的普通話語音也一樣,卻竟然有些詩友誤以為普通話就等於全是讀書音,而不知那只是規範的結果。例如「熟」字:shu2是入聲讀書音,shou2是口語音,兩音而今都在用;「塞」字:se4是入聲讀書音,sai1是口語音(塞sai4是殊義,略過);「一」字:yi1是入聲讀書音,yao1是口語音;「拍」字:po4是入聲,pai1是語音……,可見普通話中實際仍有文白兩讀存在。其他方言亦如此,文白讀會經常轉換。又如客語口語中,有大量上聲字口語讀作平聲,像「裡里鯉禮履馬」等字,日常口語皆讀陰平,正讀時轉讀上聲;當然另外有大部分上聲字仍讀上聲,如「李幾米許者…」等等,但若在詩文詞賦中遇上那些口語轉化的字詞,稍有知識的客語讀書人都自然會轉讀語音為讀書音,樂此不疲,這就是漢文化的精緻主義傳統。何獨普通話讀書人如此躲懶?胡亂宣傳普通話已無入聲,以通俗卻實際平庸為標的,弄至普通話五音不全,還沾沾自喜,無非就是無知,不識寶而已。
若真要新舊詩韻合理地雙軌並行,建議文化機構或當局,重新審視60年代中華書局《詩韻新編》的編修路向。
。。。。。

二、「得」字另一討論熱點是它的韻部歸屬、押韻問題。
「得」字普通話今讀的de2,普通話人認為分明是陽平,平水韻中歸於入聲的「職」韻是不合時宜,蓋「職」zhi與「得」de2 並不協韻啊,如此類推,因而新韻者大聲質疑平水韻的存在價值。
我同意「職」「得」這兩個字,放在同一韻部感覺不太協韻,但是平水韻大可以修改。由隋朝切韻至清代詞林正韻平水韻系統的韻部屢有調整分合,沒人認為平水韻動彈不得,故而不能因此否定平水韻,因為這種不押韻情況,連當今普通話新韻都不能幸免,新舊韻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其實都是運用著鄰韻合併的概念。
例如有些普通話新韻中,波歌合併、支衣合併、幾個不同的前鼻音合併、幾個不同的後鼻音合併……等等,都是一定程度的鄰韻組合概念,你要詬病,就不應只是病平水韻;另外原因,是就著各種語音謀求最大公約數,取得相互平衡的考量(並非哪朝官話獨尊),這些問題我已屢有帖文作出分析與陳述,我亦往往同時會鄭重指出:普通話(國語)與粵語客語閩語等等漢語方言都一樣,都有平上去入四個調類,各自都會與平水韻互相對應,都完全可以充分地演示唐詩宋詞,沒有誰高誰低、誰的語言才適合吟詠詩詞的分別。
即如用普通話誦讀岳飛《滿江紅》,用韻的句腳 : 瀟瀟雨歇、壯懷激烈、雲和月、空悲切;猶未雪、何時滅、賀蘭山缺、匈奴血、朝天闕,通常人們用普通話誦讀,讀到「瀟瀟雨歇」、「壯懷激烈」等等押韻句腳之處,不會拖拉延長,必定是短促激越之音,甚至同時閉塞胸腔與喉嚨以輔助激烈之聲「勢」,這就是入聲,「歇」「缺」「闕」等腳韻字也不會讀成普通話的所謂第一聲陰平,而是促迫的陰入聲,當然更不會、也不必好像新韻所提議的,將「歇」等字由第一聲轉讀為去聲。很明顯,誰說用普通話不能演繹出入聲的詩詞韻味來?参閱本人空間《普通話真的沒有入聲嗎?》
新韻倡導者都會以不少入聲字為例,批判平水韻不押韻的同時,更譏之為不能發聲的啞巴詩詞,正是源於無知。

還是拿「得」字來說說。
普通話新韻必然將「得」de2 歸到歌韻(有些新韻作波歌合韻,亦鄰韻合併概念,不贅),如果「得」字用作腳韻,「得」與「歌」在方言中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不協調韻字。
例如,粵語:歌go、得dak,客語:歌go、得ded,閩南福建語:歌ko/koa、得tit/tek,各語中這兩字都不相協韻,可見新韻將「得」字併歸歌韻作陽平之荒唐,連鄰韻關係都扯不上,豈可將入仄當陽平用。這樣的詩詞作品,不只使天下方言盡成啞巴,又於普通話本身來說,刪除入聲韻更使普通話成為五音不全的畸音。
可見普通話新韻滅入倡導者的無知與膽大妄為,真是古今獨步,連清康熙時編的《佩文韻府》(現用詩韻)、詞林正韻,以及60年代中華書局編製普通話韻的《詩韻新編》,都不致如此。
感賦七絕一首:
《題平水韻》
切合聲情天下風,
南腔北調古今通。
何愁詩客鄉音異,
律呂千秋對應同。

普通話的生活語言,不盡同於漢語拼音方案(情形一如民國時使用的注音符號),實際語音不只四聲,另外還有「陰入、陽入、上入、去入」四個入聲聲調,這才是「入派三聲」的真義,我統稱為詩詞對聯中所應用的「普通話八聲四調」(這裡的「調」指調值,與平時說的四個聲調稍有出入)。
因普通話入聲的四聲,與今天所指普通話的陰陽上去四聲,剛好調值相同,形成調值粘連,所以成為今天普通話像是只有四聲的現象,這與粵語的「九聲」粘連為「六調」情形相同,請另詳拙文《普通話真的沒有入聲嗎?》及其他相關帖子。
【晴嵐書室】

。。。。。。。。
拙文相關參考閱:
●《普通話的八聲四調》二之一
《唐詩有必要這樣誦讀嗎?》
(又名《比來新韻話荒唐》)
。。。。。。。。。。
●《普通話的八聲四調》二之二 :
《普通話真的沒有入聲嗎?》
。。。。。。。。。。
●《中華鬧韻幾時休》
。。。。。。。。。。
●《平水韻・何愁詩客鄉音異》
。。。。。。。。。。
●《哪種話唸詩詞更押韻》
。。。。。。。。。。
●《入聲字協辨歌》

。。。。。
晴嵐圖庫圖片:中華書局1948年版《辭海》中的入聲字標音,都附有「q」符標示的尾塞音。
。。。。。。。。。。
# 晴嵐書室 # 晴嵐圖庫
# 香港地澳門街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