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有感(3)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老子哲学几千年,
中国应用惠无边;
统一对立虽朴素,
辩证基石似泰山。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有感(3)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对立统一”的问题。
唯物辩证中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老子《道德经》中有深刻的辩证思想,其中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性阐述论证很多,
涉及的章数为(25、11、14、18、20、21、22、26、2、4、42、56、58、73、78)等!……。
唯物辩证中讲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一、“道德经”的矛盾同一性解读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中矛盾的统一性是“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趋势。它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而存在。老子《道德经·第二章》里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告诉我们:在了解了善良的同时,也就知道了;知道了生的含义,也就了解了死的概念。推而及之,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失败、悲伤,才会明白什么是成、愉悦。矛盾的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正如《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无之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揭示有和无相辅相成的关系,反映世上的事物就是这样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
•另一种情形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全而归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委屈反而能够保全,弯曲却容易得到伸直,低洼的地方才能积满,破旧的物品才能生出崭新,本身少取才会有得,贪多就出现迷惑。在一切相对的矛盾对立中,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损之而益”中“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揭示的是损和益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而又是说明最柔弱的东西一旦条件具备了也会转化成巨大的力量!这些都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按: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所需要的条件”,论述不怎么充分! ……。】
二、“道德经”的矛盾斗争性解读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焉”:“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贞臣。”意思是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投机取巧的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了狡诈和虚伪。家庭亲戚之间不和睦了,才显示出孝慈。国家混乱动荡不安了,就会出现贞节之臣。所以社会依据道德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条文、令规,来保证和谐运转。道德标准、律规都确立了对立面,有好坏之分,有对错的差别,正是有了这种分别,才有了奖惩制度,从而确保人类社会保持相对的平衡和稳定。《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在讲,万物都是有阴阳之分的,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对立,说它们相互排斥对立,是因为它们是分割裂变来的,具有相排斥的天性,正是因为这种对立,才构成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才使万物得以安宁生存。这种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体现在整个哲学世界中,它们又被同一性所制约。因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三、《道德经》的矛盾对立统一方妙解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内容很丰富,层次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感悟,体会它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燥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指稳重沉静和轻浮狂躁是相对立统一的,我们认为稳重沉静符合大道,轻浮狂躁违背规律,不能长久。《道德经》告诉我们不论做任何事,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保持沉稳冷静,表现得从容不迫。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又是说祸福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如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矛盾,对人生所受的一切都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心态和视角去对待它。乐观向上积极,看上去坏的事情也会变成好事;悲观沮丧消极,看上去好的所遇也会变成坏的遭遇。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则讲勇敢到胆大妄为的时候就会被杀死,勇敢但不忘乎所以就能活下去,这两种选择,获得利或遭害。上天所厌恶的,谁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唯物辩证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面性,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我们要权衡利弊,建立好的条件,去除坏的可能。追求平和、圆润,去除圆滑和投机,为人处世之道以诚、真为要。
《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意思是说,顺从与违背相差多远?按照老子的观点应该相差不远。我们一不小心就从美善走向丑恶,所以就不可不畏。告诉我们遇事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看上去是失败的事情,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再试一次的决心和信心,勇敢坚持,那么成的契机就会生出水面,别样的风景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同样看上去成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加以认真对待,那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总之,老子《道德经》里的辩证思想启示我们面对事情应本着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辩证的思维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幸福,生活更加美好。
【按:老子的辩证,既对立统一规律是朴素的、粗糙的!主要表现在:一、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所形成的“循环论”;二、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条件”论述的不充分!……。】
本文链接的文章(书籍)如下:
附1:《老子演义》王德有著,齐鲁书社,1990-03
附2:《道德经》:对立统一智慧浅析
丰富天地, 2020-04-20
附3:用《道德经》解读矛盾对立统一概念
文秘帮,2019-07-23
这正是:
老子哲学几千年,中国应用惠无边;
统一对立虽朴素,辩证基石似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