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楼上逍遥游,日照訾洲古渡头。
左引伏波穿三山,右牵神象饮清流。
俯临青罗带,望尽碧玉簪。
山中云缭绕,水浅已近秋。
朱栏新漆青红湿,遗迹成墟已重修。
曾见子厚南谪过,又怜不归柳柳州。
南征锐甲偕沽客,数点风帆自绸缪。
几多残月几多恨,一江烟雨一江愁。
注释:
1、訾州,在逍遥楼与象鼻山之间,左右约只一里多地。解放桥未建成之前,此地为连通漓江东、西的渡津要道。訾州东澜,乃一旅游之景,但我更推许:春来訾州杜鹃、桃花红似火、白如雪,修竹碧绿如玉的胜景。
2、登逍遥楼面向东,楼左是伏波山。传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至此,与敌酋谈判于山中还珠洞。约定敌寇退后一箭之地,已稍解围。敌酋欣然允诺,自忖一箭不过半里,何足道哉?诺成,命工匠于箭杆上刻“箭落处”三字。伏波将军登伏波山顶,挽弓一箭,射穿三山(伏波山南约数十里处“风洞山”(又名“穿山”),即箭穿之第一山也,其余二山,虽为桂林人,惭愧不知)。箭落处,群山外,一笑泯恩仇。
3、神象指象鼻山,在逍遥楼右。传说神象天上来,下凡助漓江两岸百姓抗旱。玉帝震怒于神物岂可与凡人混同,派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剿杀之。数番失败后,李天王趁神象入江吸水之机,一剑天降,象死化成此山。山上一塔,玉帝之流谓之"剑柄塔"而铭,百姓只呼为"宝瓶塔"而流芳。
4、俯临青罗带,望尽碧玉簪。袭用韩退之“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妙句。退之此十字,涵尽桂林山水精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用其句,愧对桂林山水。游人只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不知风景一词,属于抽象概念,焉能与“青罗带、碧玉簪”之具象、意象相媲美?
5、柳宗元,字子厚。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加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到职后约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贤人,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6月27日抵达。819年(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李纯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11月8日,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世称“柳柳州”。
6、烟雨漓江,实乃语言、文字无力描述之美。少年时,与诸多男、女同学,想象人间第一浪漫景象,最后统一为:烟雨漓江上,一竹排、一对少年。钟情少男,着短袖白衬衫、蓝色长裤,弹吉他;怀春少女,穿洁白连衣裙,撑红雨伞。
喁喁情语泛中流,月上柳梢头,水月、神象不解少年心,手未分、人未归,已生相思愁。
7、逍遥楼于2016年2月,由桂林市斥资重修,碑石沿用颜真卿墨迹。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