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踏春赏析

2022-04-15 46 0 举报/投诉

五律,踏春赏析。
赏析:
张卫国
1、首联:“二月春犹浅,桃梨未尽开”
二月开篇点明时间节令“早春”。“浅”,点题“踏春”之春乃是早春二月。为后句“未尽开”做铺垫!
桃梨未尽开,用的巧妙!既符合早春景色,又符合中华儒家文化精髓!“花看半开,欲语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是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精髓。就好比书画的“留白”,让人展开想象的空间!因为“花盛则易谢,月满则向亏”。没有了余韵和悠长!
因此,“含蓄之美”,是历代诗词文人的孜孜追求!
诗词讲究“一切景色,都要为情服务”!“景语皆情语”,“情语借景抒”!
开篇“春犹浅”,直抒胸臆,乃是“情语”!早春,浅春,有啥可看啊?作者接着给出景色语言———桃梨“未尽开”!更有看头!更有吸引力!为踏春做了很好的铺垫。
2、颔联:“风梳杨柳辫,雨润杏花腮”
拟人加比喻手,惟妙惟肖!
杨树的苞蕾,张开了就像灰色的毛毛虫,挂满树枝,就像少女的小辫子,随风摇曳!
柳树芽蕾,钻满柳条,一缕缕,一绦绦,就像新疆少女长长的垂辫,舞动飞扬!
梳,春风成了化妆师,让辫子变得有条理,不杂乱!井然有序,丝毫不乱!
杏花含苞待放的时候,都是红色的花蕾。因此“红杏”,大都是含苞待放的时候。而杏花全开,尤其还是千树成林,远处看,都是偏于粉白色,如霞似烟,云蒸霞蔚!
既然“桃梨未尽开”,则杏花腮,也是含苞待放的!是胭脂红妆的。经过春天微微细雨的濡润,更加的明艳动人,清新俏丽!
润,春雨成了“心灵鸡汤”!让杏花春心荡漾!害羞了,“腮”红了!
此联写景!但是如此明媚景色,蕴含着无限情思———柳的翠绿,杏的娇红。在作者笔下,焕发着盎然生机!蓬勃向上的情绪蕴含其中!
同样是风雨,就看作者如何组织“物象”,来寄托“情语”了!
秋天的风雨,梧桐雨,芦花风。此中景色,是含愁带悲的!
而春天的风雨,杨柳风吹面不寒;红杏雨,润物无声,含情脉脉。都是生机盎然,欢快轻盈的!
如此反差,都在于诗词作者匠心独具,着力渲染的成果。
就好比同样一个人,你给他穿了一身缟素,那么,他就在参加葬礼的路上;而你给他一身红妆,那么,他必然兴高采烈去迎接自己的另一半了!
这,恰恰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3、颈联“堂下追玄鸟,田间踏碧苔”
首联启题,颔联承接。颈联要转。如何转,就看作者的语言力了!
堂下,说明作者还在家里。追,追寻的意思。跟着跑!往外跑!玄鸟,诗家语,特指燕子。就连燕子,都不在梁间筑巢了!都要往外飞了。向往广阔的蓝天了!作者呢,踏春远游,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追”,暗写作者动意要外出踏春了!这就是“暗转”!燕子飞出梁间,是明写,明写转折!作者追寻而出,是暗写!
田间,承接着“追”,就像电影里的长镜头,都不用切换画面!追着作者的身影,就到了田野!这会就“踏”了———追着跑出来家门口了,到了田野,就该放慢脚步,开始欣赏春色了!碧苔,就接着入了作者的眼界了。苔,可以理解为青苔。因为前联有”雨”,雨后有青苔自然而然!“苔”,更有暗喻,比喻碧草茵茵,如绒似毯,把田野装点的软软的,柔柔的。是不是读者的心,也和作者一样,就心情变得“柔软”起来了呢?
这,就是景色描写的力量和魄力所在!景色是有语言会说话的,说的是作者的感受,牵连的是读者的心境!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你心里有光,眼里就会有春”!
此联“追,踏”动态的美!动词选用的一脉相承!必须先有“追”,而后才能“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动态的景色描写,蕴含着作者跳脱,活波的情愫!把读者也拉回到少年时代!
4:尾联:“今抛烦恼事,且做老顽孩”
尾联要扣题,还要留有余韵。无疑,作者做到了!
面对如此新春美景,绿的柳,红的杏,碧的草!眼前烂漫春光,脚下柔柔碧毯,扯根柳条,拧做柳笛吹;折一枝杏花蕾,插在案头净瓶内,带回家一室春光!再烦恼的事情,也会抛到九霄云外!
连“追”再“踏”,可不就是个青春年少的顽童啊!
纵观此诗,起承转合自然有序。比喻,拟人修辞恰当。以景抒情,借景生情。颔联,颈联对仗工允,并且颈联颔联句式错落有致。无四平头之弊端。最后结尾,化自然界“春情”为孩童的“纯情”!水到渠成,余韵悠长!实属精良之作!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