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有感(1)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无私无欲本无为,
国泰民安制度垂;
以正治国奇兵用,
圣人四自景况辉。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有感(1)
•《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③。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讳⑤,而民弥贫;人⑥多利器⑦,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⑧,奇物⑨滋起;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⑩;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1、正:此处指无为、清静之道。
2、奇:奇巧、诡秘。
3、取天下:治理天下。
4、以此:此,指下面一段文字。以此即以下面这段话为根据。
5、忌讳:禁忌、避讳。
6、人:一本作“民”,一本作“朝”。
7、利器:锐利的武器。
8、人多伎巧:伎巧,指技巧,智巧。此句意为人们的伎巧很多。
9、奇物:邪事、奇事。
10、我无为,而民自化:自化,自我化育。我无为而人民就自然顺化了。
【原文(参考译文)】:
以正治国(以正大光明的政策治理国家),
以奇用兵(以出奇制胜的方用兵打仗),
以无事取天下(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得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我何以知道应该这样做呢)?
以此(是根据以下推断的):
天下多忌讳(天下禁令越多),
而民弥贫(民众就会越穷);
民多利器(民众多有利器),
国家滋昏(国家治安昏乱);
人多伎巧(人多故弄玄虚),
奇物滋起(怪物就会滋起);
令滋彰(频频颁布令),
盗贼多有(盗贼多有产生)。
故圣人云(因此圣人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们无为民心自然归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们清静民心自然纯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们无事民心自然富裕);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们无欲民心自然厚朴)。
•【阐释】:
本章可用“淳风”二字概括。
在二章、五章和十章里,老子已将天道自然的思想,推之于人道,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本章里,老子以“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令滋章,而盗贼多有”反证应以“无事取天下”,皆末托“圣人”之言,长言无为之治,章井然。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不安,严峻的现实使他感到统治者依仗权势、武力、肆意横行,为所欲为,造成天下“民弥贫”、“国有滋昏”、“盗贼多有”的混乱局面。所以老子提出了“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治国方案。他的主张在当时不可能被执政者所接受,也绝对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总之,这一章是他对“无为”的社会观点的概括,充满了脱离实际的幻想成分。但这对于头脑清醒的统治者为民,是会有益处的。
先说“以奇用兵”。《道德经》不是兵书,但其中不排除有关于军事方面的内容,这是我们在前面章节里已经说到的问题。例如本章讲“以奇用兵”,实际上讲的是军事问题。在老子的观念中,用兵是一种诡秘、奇诈的行为,因而在用兵时就要注意想奇、设奇计、出奇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出奇制胜。这表明,老子的用兵之计与治国安邦有截然的区别,即用兵要奇,治国要正。“以奇用兵”实际就是要变化莫测、神出鬼没。战争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国家无正常运轨时不得已而采取的下策。老子反对战争,但战争却不可避免。因此,老子在《道德经》里就不能不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以奇用兵”之计,不是为昏君、暴君出谋划策,而是为弱者、为正义之师设想的。
再说第二层意思。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令滋彰,盗贼多有。”这是老子对国计民生的具体思考。老子重视“无为”,重视“质朴”,重视“勤俭”,他反对工商的观点有其指导思想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客观地讲,老子并不是笼统地、绝对地反对工商,他主要反对的是统治者借工商积敛财货,过奢侈豪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并不反对老百姓求富,因为在本章中,老子说“我无事,而民自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证据。笼统地讲老子反对工商业的发展,恐怕还要再找一些论据。【按: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就是说,在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在正常的社会事务活动中,应该是光明正大的,而反对搞阴谋诡计的!至于在工艺制作过程中,也是不反对人们发明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 ……。当然,在战争中更是:不但可以而且必须是“以奇用兵”的(兵者,诡道也!必须用智谋,出奇谋,出奇兵)!……。】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原文] (含注释与参考译文)
附2:王弼《道德经注》
附3:苏辙《老子解》
附4:杨吉德解《道德经》(百度信息)
这正是:
无私无欲本无为,国泰民安制度垂;
以正治国奇兵用,圣人四自景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