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有感(3)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崇本息末抓本根,
活的思想是灵魂;
参天大树枝繁茂,
地下盘根百倍深。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有感(3)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崇本息末”的问题。
老子,中国古代的智慧,以五千言言天下事,其蕴意深远,无所不及。要问其主旨何在?王弼作了回答(王弼魏晋时期哲学家(玄学家,幼时好老子之言,深通老子之旨,他的研究颇受后世学者的重视。)他认为,老子的书很微妙,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便是“崇本息末”。所谓“本”,即是事物的原由及根据;所谓“末”,即是事物的后果及表现。“崇本息末”,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把握事物的根本,以促进事物的发展。什么是事物的根本?在老子看来,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的思想,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承认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求人们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干扰和破坏。如此而已。可以说,“崇本息末”作为基于本体论的“无为”,在道家哲学体系中成替代了老子“无为之治”的作用。老子说,他的话很易懂,很易解。原因就在于,他的主旨如此平易朴实,在他的五千言中,深邃的智慧和朴实的道理融为一体,意味无穷! ……。
参见下表:范畴章节涉及原文王弼论述王弼书备注本体论 本=无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 因而不为,损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贱夫巧术,为在未有;无责于人,必求诸己;此大其要也同上 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同上注1*政术论 本=以道治国 57章以正治国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老子注》针对政术强调回归本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同上同上 58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复之也同上同上
*注1:在这里,本与母相通,都具有“天下始”的含义。老子的论述中双向说明了得母可以知子和知子可以守母,但王弼并没有重复说明知子可以守母,而是强调不能舍本逐末。这相对老子的观点而言赋予了“母”更为绝对的地位,对“守母”也有着更为强烈的倾向。【按:事实上,王弼并不否认万物的存在,只是肯定现实的存在事物为“有”,而“无”则是决定万物生灭变化的共同根源。就有无之关系言,王弼认为就时间上说,“无”不是在“有”之前单独存在,就空间方面而言,“无”也不是在“有”之外单独存在,“无”乃贯通于“有”之中,表现其本体性,故“本无”与“末有”本为一体,“本无”脱离“末有”则不能独立自明。这表明“无”不能独立存在,“无”只能顺乎“有”而表明其自身。“无”与“有”,同出而异名!其实是一个东西。相当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无”相当于“波”;“】
这两次所提到的本末是针对政术而言的,“本”指“以道治国”,“末”指“以正治国”,与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末相比含义有所不同,但二者的含义又相互通融。 “本”在本体论语境中代指“无”,在哲学语境中则代表“无为之道”。“无为之道”实质上是主体对本体的借鉴和回归。本体“无”无形无名,不能被感知,也没有任何局限;同样地,“无为”虽然看似是对自然的妥协,但也避免了“有为”带来的混乱和恶果。此即“随其所鉴而正名焉,顺其所好而执意焉。故使有纷纭愦错之论,殊趣辨析之争,盖由斯矣。”
王弼在哲学意义上的“崇本”和“贵无”与其对宇宙终极本体的讨论有着紧密联系,他推崇“无为”的方是“终以尽始,本始以尽终;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寻而后既其意,推而后尽其理。善发事始以首其论,明夫会归以终其文。”也就是说不被除绝对本体以外的任何事物迷惑,抛开既有的价值取向,发源宇宙本体,找到具体事物的归宿,但不以任何具体事物的规律来评判本体或其他具体事物。王弼的“崇本息末”在政术方面是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崇本息末的统一,“无为之治”的真正实施必然是建立在承认宇宙本体,确立宇宙本体统筹万物之地位的基础之上的。【按:“四个第一”是指LB处理工作领域中4个关系时提出的“人的因素第一、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的简称。关系:1在处理武器和人的关系时,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2在处理各种工作和工作的关系时,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3在处理工作中事务性的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关系时,要把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4在处理思想工作中书本思想和活的思想关系时,要把活的思想放在第一位。1960年9月12日LB在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1971年LB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不再引用。其实,不能“因言废人”,也不能“因人废言”!毛主席说过:“四个第一好,这是个创造。的思想工作和军事工作,经LinBiao同志提出四个第一、三八作风之后,比较过去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更具体化又更理论化了。”】
•不可忽略的是,王弼还在《老子·三十八章》的注文中特别提到了“崇本举末”,看似与“崇本息末”矛盾,而且是先于“崇本息末”出现。在原文中,王弼写道:
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以生,非可以为母。姓器,匠之所以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在为之,岂足处也。
老子原本讨论的是“德”,并在最后特别提到:“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其中“彼“指“前识”,“此”则指“道”。王弼则强调尽德须以无为用,他提出的“崇本举末”实质上就是“以无为用”的途径。“崇本举末”中的“本”依然指“道”,“末”则是指包括形、名在内的现象世界。在这里,王弼对老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将“道”的比较对象从“前识”转移到形名。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对“前识”是持否定态度的,主张选择遵循大道而摒弃既有的成见,但王弼并没有完全否定形名,而是主张“守母存子”,即既遵循大道,又保留形名的作用,不使形名违背大道。王弼在注文中还提到:“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以此可看出,王弼提出“崇本举末”的是为了以“无为”来抵消“有为”的局限性,规避“有为”带来的不良结果,这一点与“崇本息末”的目的相似。不同的是二者的语境,三十八章注中“崇本举末”针对的对象是包括形名在内的认知和观念,五十七章注中“崇本息末”针对的对象则是“以正治国”,前者强调观念,后者重行为。在王弼看来,形、名是不可或缺的,是人认识世界的必要工具;而“以正治国”则完全可以被“以无事取天下”代替,仁德、刑罚这些有为的策略完全可以被“无为而治”取代。错误的形、名认知所引发的虚伪和忧患可以通过“崇本举末”、纠正认知来剔除,但不当的治国方式则会造成“奇物滋起,盗贼多有”的混乱局面。
总的来说,王弼对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价值选择的对待是有区别的。他在认识层面的价值选择更为谨慎,既重视宇宙本体,崇尚无为,又反对全面推翻既有知识体系,消灭形名,选择了一条“守母存子”,通过溯源本体来树立正确形名观,改造既有知识体系的中间路线。而在实践层面的价值选择上,王弼较为坚决,他直接提出“息末”,反对一切不符合“道”、有所偏倚的有为,主张直接选择不偏不倚、没有局限的无为。再反观《老子指略》,其中的“崇本息末”与“守母存子”也并不矛盾。无为所息之末是包括仁义、刑罚、俭啬、示勇在内的一切“矫情”政策,而息末的目的恰恰在于“存子”。摒弃有为不代表放弃国家和臣民,反而能使君王和臣民规避“有为”带来的祸患,共同享受无为之治下天人和谐的环境。
总之,“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不存在矛盾,二者兼容于王弼的哲学体系中。综合来看,“崇本举末”主要针对“以无为用”而言;而“崇本息末”则囊括了明性、解物和治国的各个方面,是“以无为本”和“以无为用”的统一。尤其是就宇宙论而言,王弼推崇的是“崇本息末”,即“以无为本”,以“太始之原”推衍自然之性,不以某些具体事物的属性来反推宇宙本体或判断其它事物的属性,不以名定物。因此,在本体论体系中,王弼的主要观点是“崇本息末”。【按:“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玄学最基本的命题。王弼的全部社会思想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在这两个命题里:"崇本息末"是"崇本举末"的前提,只有"息末"才能"举末","息"的目的就是为了"举","举"的先决条件就是"息"。无为而后有为,先"息"而后"举",这实为“正始玄学”最基本的要旨!……。】
王弼的本体论是一个主张“体用一原”的,与他的认识论和实践哲学紧密联系的哲学体系,王弼本体论的优势乃在于“以无为用”。“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的全新观念塑造了简洁、宏观、重思辨的思维方,一改两汉经学和民间道家繁琐、教条、神秘的弊病,实现了天人合一和具体与抽象的统一,既对万物的本质作出了简明合理的解释,又将人们从名教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按:“母”=「自然」、道是「无」,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本」;“子”=「名教」、伦理纲常是「有」。「名教出于自然」,「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是「末」,是「子」。所以「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的意思是说不要纠结儒家的伦理纲常,那些伦理纲常的根本是自然,是道,是无为。只要懂得自然之道,自然就懂得人伦礼仪,而不必死守儒家流于形式的繁复的条条框框!……。】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崇本息末(百度信息)
附2:王弼说的「崇本息末」是什么意思?(知乎)
附3:“以无为本、崇本息末”——王弼对道之阐释
来源:青羊宫老庄书院公众号,时间:2019-07-31
这正是:
崇本息末抓本根,活的思想是灵魂;
参天大树枝繁茂,地下盘根百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