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格律诗为什么押平声韵
昝福祥2022/3/20
近体诗是与“古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它是指唐代形成并定格的格律诗体。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得以发展。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因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故称近体诗。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小律。
隋唐时期,使绝句、律诗最终定形。盛唐时期,诗歌极盛,田园诗、边塞诗兴起,李白、杜甫等诗作,为盛唐文学天空之灿星。中唐白居易为中国诗歌的又一高峰。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对近体诗的发展都颇有成就。
格律诗的平仄、粘对、对仗、押韵等特点,是写作格律诗的“游戏规则”。传承下来的近体诗,一韵到底,且只能押平声韵。
格律诗之所以要押韵,是因为要产生一种循环往复的韵律美听觉美。格律诗为什么要押平声韵?这其实是由声音作用于听觉而产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决定的。因为人们发出的声音是有清浊之分的,平声为清,仄声为浊。清声高昂,音调悠扬;浊声短促,音调沉闷。
一个汉字,一个音节。古汉语把一个音节分声、韵、调三部分,与现代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类似对应。这三部分构成汉语语音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否则,无辨认。用公式表达:音节=声母+韵母+声调。
现代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古代汉语,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入声字多是吴、粤、闽、晋等一带的方言形成的。入声字在当今的普通话《中华新韵》中,大部分归上声、去声,读仄声;少部分读平声,(有规律,可查询,此不赘述)。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捕捉到了声音的这一特性,于是就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起来,并最终约定俗成。
诗歌发展史之所以将格律诗韵脚定格为平声,也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也就是说,押平声韵,好听、好记、好念、好美。
王力先生所著《诗词格律》将仄韵诗视为古体。启《诗文声律论稿》也指出:“近体诗”或“格律诗”必押平声韵。古往今来的《诗集》名本,也收进一些所谓押仄韵《格律诗》,比如《唐诗三百首》中,尽管数量较少,也都是好诗,为后人称颂,甚至纳入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为与格律诗区别,可称古绝、古风。
八百年来,押平声韵,离不开《平水韵》。《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都包含若干字,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沿用至今。声韵启蒙的著名读物,清代李渔编写的《笠翁对韵》,也基于《平水韵》。
是否是格律诗,并非是评价诗作优劣的唯一标准。古风诗作,如《将进酒》《兵车行》《长恨歌》《春江花月夜》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押仄韵的五言古绝,(类似近体诗的五绝),名作虽然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名篇。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刘长卿·《送灵澈》“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等等。
但类似五律押仄声的诗很少见。有一首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较有名。
类似七言古绝,押仄韵的诗作偶见,如:孟郊的《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苏轼的《元丰七年访庆老不见》“卷卷长廊走黄叶,席帘垂地香烟歇。主人待来终不来,火红销尽灰如雪。”(这首诗押入声韵)。曹邺·《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等等。唐诗中押仄韵,近似七律的诗作,没有见到。
近体诗,押韵在偶数句尾,一般称韵脚。(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句句押韵,因声调、乐感显得呆板,少见,有“柏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