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有感(2)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斗转星移自起伏,
主观认定存祸福;
逆天行事皆遭祸,
循道而行即是福。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有感(2)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福祸相倚”的问题。
涉及的章数为(58、23)等。
福祸相倚,或祸福相依,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故事:
君友会王爱君文集《祸福相依》篇释义,祸福相依,其义起于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后来《庄子·则阳篇》又云:「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然此“祸福相依”的思想,实起于《易经》,为中国最古哲学思想的一端。依据易经哲学,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源自一「道」,道为流行义,其流行乃为圆道周流,如盛衰、生死、寒暑、昼夜、刚柔之相往来,乃自然之流行,人力无能为力。物极必反,当时之盛、人之生、岁之暑、日之昼、物之刚臻于极致之际,及自然而变衰、变死、变寒、变夜、变柔。常人不知此理,每执着于盛、生、暑、昼、刚之时,以之为福;《易经》则阐明此理,谓衰、死、寒、夜、柔之祸,乃同于福之为自然流行之「道」,彼此相待而生。
老子“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均此义。复次,祸福之立义,乃以是否从于道为准,顺从于道即福,违逆于道即祸。•吾人识道之为流行,当盛衰、生死、寒暑等之变化之时,即与之进退,不作执作,如此则常在福中,虽祸至而不为祸所累;•偶或有违道之行而遭祸,即明此致祸之由而改过归于正道,如此则因祸而得福,亦可谓祸福相依。以上二义,在先秦古人思想中均甚普遍!……。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祸福相依 (词语解释)(百度信息)
附2:《庄子·杂篇·则阳》(百度信息)
这正是:
斗转星移自起伏,主观认定存祸福;
逆天行事皆遭祸,循道而行即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