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的江湖:有把菜刀就敢称大侠

2021-12-28 65 0 举报/投诉

天才或是神童等字眼总能在不经意间落在某些人身上,而习惯性地将一些有才华之青少年冠以神童称谓也是国人十分热衷的一件事情。比如,在我们都还小的时候,天才或者神童总能十分恰巧地出现在每个人的身边,邻居家的小明,隔壁村的二妮,甚至是别的班的XXX,这些在我们眼中跟自己差不了多少的孩子却总能在父母那边成为敲打自己的榜样。于是乎,作为平凡到不能再平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我们,天生对于神童或者天才就带有某种强烈的排斥心理。你可以说这是嫉妒心理在作祟,但正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歌词一样,任何先天的优势都不足以成为骄傲的资本而舍弃后天的努力。

记得在上学的时候,书上有一篇《伤仲永》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文章借一个5岁孩童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矣”的故事告诫世人应注重后天的努力与学习。天才的才能或许初始时受于天,但若不思进取,挥霍浪费其才能而不知学习,就如同一辆不愿加油的汽车一样,虽然开始行走得很快,但等到油尽灯枯之后,剩下的就只是一堆破铜烂铁了。

方仲永的故事虽然无法考证其真实性,但在今日之天津市,却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12岁天才少年破解了困扰中国考古界2000年谜题”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郝迪,今年不足30岁,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据相关媒体报道称,“郝迪5岁开始迷恋文物,八九岁就赚了17万元,12岁发现‘白金三品’和‘鱼肠剑’、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论文,21岁身家过亿……”这些看上去显赫无比的身世在关于郝迪的报道中只是冰山一角,个中更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因考虑到其真实性就不一一列举,但不管怎么说,郝迪已然在天津卫成为了一位家喻户晓、声名显赫、学术成就累累的天才级人物,哦不,不是天才,应该是“神”才对。

“生下来就有5000岁”是某媒体对于郝迪的大胆介绍,原因自然是其鉴定文物古董的学养已经不能简单的用其现有的年龄来评判。在我国的古董鉴定行业,年龄是评判一个人是否具备权威性的基本条件,越老越值钱在古董鉴定行当是一条铁律。30岁不到的年纪如何能够令人信服?夸张的手法不只在诗歌当中适用,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自然也是可以用的。

“神童”事迹的不断传播在引来大量商机的同时自然也少不了质疑的声音。试问,如果你身边出现这样一个实际年龄不足30岁却被人认为已经活了5000年的“神童”,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要么是妖孽,要么就是妖孽。”

稍微有点古董鉴定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行当仅凭简单的书本理论是完全不足以成为业界权威的。记得在上学的时候,老师曾经教导过我们:“文物知识,课本只是一部分,博物馆才是你们最大的课堂。”换句话说就是,文物要多看真迹,真迹在哪?博物馆里。

30岁的年龄刨除吃奶、尿床、和泥巴、上课、睡觉,能够用以学习的时间已经非常少了,更何况还是文物鉴赏这种极其耗费时间、精力的行当。再者说了,一个从生下来就没怎么出过天津大门的人,博物馆都没跑几家呢,就敢称大师了。如果大师真的是找几个无良媒体就能成就的,那些耗在博物馆里搞研究的白胡子老头们不得被活活气死啊。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