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谜案和氏璧(图)

2021-12-28 68 0 举报/投诉

鲁国故城出土的战国大玉璧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春秋战国玉器中,知名度最高的,非和氏璧莫属。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晚期的《韩非子》,讲述了和氏璧的来历。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先后向厉、武两世楚王献宝,因玉人相为石头,而接连被砍去左右脚,直到楚文王即位后,“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于是便有了和氏璧。后来,和氏璧的故事又被铺陈转化为“传国玉玺”的传奇,说和氏璧落入秦始皇之手,被改制成“传国玉玺”,印面镌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文,成为统治权合法化的象征。于是,“传国玉玺”的传奇,又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的风风雨雨,直至五代印毁才戛然而止。

不过,仔细琢磨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故事,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譬如,卞和超强的生命力,便引人生疑。卞和首次献宝时,应当已是有丰富相玉经验的成年人,而楚国厉、武、文三王在位的时间,分别为17、51与15年,即便假设卞和前后两次献宝的时间,分别在厉王末年与文王初年,中间也隔着在位时间长达51年的楚武王。试想一位两次受刑的残疾人,怎能在受刑后苦度50多年而活到耄耋之年?

同样,李斯改“和氏璧”为“传国玉玺”,也存在难以自圆的漏洞。和氏璧为春秋时期所制玉璧,既然命名为璧,形制必然为中央穿孔的扁平圆饼形,造型与纹饰也不会脱离春秋的时代特征。目前考古所见春秋玉璧,早期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墓所出者,直径均在15厘米以下,厚度不到0.5厘米;晚期如陕西凤翔县河南屯遗址所出的秦式大玉璧,直径接近30厘米,但厚度也只有0.9厘米。即便到了战国时期,如1978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出土的大玉璧,直径32.8厘米,厚度却仅有0.8厘米。因此,和氏璧要是能改制成形体规整、厚重硕大的方形玺印,其尺寸与厚薄,要去春秋战国玉璧的常制多远?

总之,由于和氏璧或传国玉玺的实物没有流传至今,查无实证,不仅导致和氏璧的具体形制难以描摹,甚至连和氏璧是否真的存在过,也成了疑问,成了谜案。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