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在古代曾是首选藏品
“碑”原意是古人测量时间的日晷和系牲畜、引棺材的用具。现在举凡在石上刻字皆曰碑,包括碣、摩崖、造像、墓志、石经、石幢、石阙等。“帖”原是文书卷轴上的签条。大约在五代时,把一些名家墨迹刻在石上、木板上再拓下来装裱成册,成为法帖。而现代意义上的碑帖,则主要是指供人临摹学习的书法及金石拓本。
在我国,收藏碑帖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碑帖是唐太宗《温泉铭》、唐《神策军碑》的唐拓本。北宋时期大兴收藏之风,有名的《淳化阁帖》就是这个时期刻就的。传承至今的宋拓本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到了清康乾时期,金石学盛兴。一经金农、黄小松、毕沅、阮元、桂馥等题跋,碑帖立即身价百倍,但流传至今的也非常少;晚清至民国初,琉璃厂成为文物集散地,它是碑帖收藏的又一个复兴期。现在拍卖会上所能见到的碑帖则以明清拓本居多。
碑帖鉴赏大家秦公在《秦说碑帖》中指出,从宋朝开始的碑学和帖学风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农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绳墨。所以,在中国传统收藏家心目中,善本碑帖是首选藏品,之后是宋版古籍,再次才是字画。1931年,罗振玉将所藏金石书画珍品出卖,其中明拓《乙瑛碑》、《礼器碑》分别标价200元、250元,而赵之谦、黄小松的篆书、隶书的对联才30元、50元。而现在翻开各大拍卖公司的图录,碑帖的估价根本无法与字画争短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碑帖在当今遇冷主要也是由于竞拍者的经济实力、文化修养以及追求快速回报的投机心理颠覆了传统的收藏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