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困境

2021-12-28 77 0 举报/投诉

2014年12月25日,以“中国梦、云南情——画境中的云南世居民族”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暨第二届昆明美术双年届如期在云南美术馆开幕。展览以邀请名家专题创作的方式,邀请了全国包括刘大为、谢志高、史国良等百余位画家。以中国画、油画、版画的表现形式塑造云南民族人物形象,多维度的展现云南世居民族丰富多样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形态。

九月初收到的邀请是希望我能创作一幅表现云南世居26个民族之一——普米族人物画作品,看到邀请函很是惊讶。对我而言,多年前游历云南,在前往丙中洛的途中,路过兰坪县时与普米族有过交流。当时其实并未多加关注,心中只是向往着人间的香格里拉——丙中洛。而多年后却与普米族不期而遇。

普米族是云南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这个原先居住在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处的游牧部落,却因1258年跟随忽必烈的蒙古大军进军大理国而远征云南。从此由“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转变为定居云南的农耕民族。

丰富的普米族文化使创作内容有了较大的取舍余地,也使创作任务能顺利的进行,并圆满的完成。然而自己每次画少数民族题材时,往往会有些许的困惑涌起,我们将如何看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对中国美术史的意义呢?每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状态构成了中国美术史上非常独特而重要的的艺术形象,而这个艺术形象却因社会“现代化”的趋势正在慢慢消失。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也成为了一个困惑的命题,教人深思的命题。究竟是应该对少数民族过去的怀念?还是对将来少数民族发展变化而失去其纯粹性而产生恐惧?还是对今天的创作发生怀疑呢?而其中最为严重的现象,便是此次展览开幕式后,云南省文化厅组织的写生活动,所到少数民族地区满眼均是牛仔裤,灰西装,真正穿少数民族服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每每都要当地政府专门组织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服饰秀。而其中的表演成分却又让人产生距离感。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很快。“都市化”的景观满足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渴望。而这又恰恰与他们的民族特点、文化相距甚远,也与艺术家的愿望产生了隔阂。

正如开幕式后的研讨会上满族艺术家潘缨老师所说的“满族人保留下来并为世人所知的大概也只有萨琪玛了”。听了让人悲哀却又让人困惑,难道少数民族地区不要建设吗?不要发展吗?难道他们要永远居住在深山老林吗?真的没人能回答这种非此即彼的问题。

艺术家进行少数民族创作到底在探寻什么?是为了纪录过去还是为了留给后人?我想少民族题材创作的特点之一就是表现自然的人性,人性的自然,人性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艺术家到民族聚居地采风写生也主要是在那里可以找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因此如何改变创作思维是艺术家在今后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去创作是艺术家必须遵循的创作方向。

刘佳

来源:城市商报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