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父子与西湖书院墨迹考

2021-12-28 189 0 举报/投诉

书法

黎向群

——冯氏父子与西湖书院及冯栻宗的墨迹考

广东南海,人杰地灵,代有名儒,造福桑梓。冯氏“一门三进士”——冯锡镛、冯景略、冯栻宗,他们热心公益,支持家乡的建设,传为佳话。西湖书院是南海著名的书院,从创立到废除共历一百零二年。办学时期,冯锡镛、冯栻宗父子与之关系颇大。一个倡导集资修复扩建;一个担任院长,奖掖后进,功大莫焉。

一、冯氏“一门三进士”

《九江儒林乡志》(光绪九年版)记载,乾隆四十六(1781)年至四十七年(1782)间,有彗星在村中经过,嘉庆五年(1800)该村民在冯氏宗祠旁建塔立祭。二十年后,冯锡镛考取进士,成为了村中第一位进士。又三十年后,其子冯景略和冯栻宗亦考取进士,被誉为“冯氏一门三进士”。

冯锡镛,字鸣虞,号侣笙。南海九江人,道光乙丑年(1829)进士,先后浙江台州太平县令,后奉檄采铜滇南,继调定海,均有政绩。工诗,游踪极广,凡所至者皆有吟咏。著有《倚松阁诗钞》。冯景略,咸丰十年(1860)庚申恩科三甲第二十八名进士。道光十七年(1827),他与父亲一起参与朱次琦等26人联名要求减免九江的渔苗税饷。冯栻宗,字越生。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人,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二甲七十一名进士,以主事用分发刑部贵州司,历充刑部要差,总办秋审处。后得四品衔。倡修《桑园围志》,又为南海九江乡编订《九江乡志》。年逾七十卒。按:《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一书,将他的名字写为“式棕”二字,观他的墨迹为“栻宗”二字,我们应以实物为据。

二、冯锡镛、冯栻宗父子与西湖书院

冯锡镛、冯栻宗父子对西湖书院贡献殊多。余查阅《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一书获悉,西湖书院原址在广州西湖街(今越秀区西湖路),前身为南海义学,由南海知县宋伟于雍正元年(1729)捐资创建,雍正八年(1730)时知县刘庶亦捐资。到了嘉庆八年(1830),广东布政使康基田大兴书院,拨司库银扩建南海义学,并改名为西湖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建为南海初级师范简易科馆,三十三年(1907)改为南海中学堂,不久迁至城西的芦荻巷而废除。道光年间,书院渐见破旧,冯锡镛与知县徐佩韦等人倡导集资,再次修复扩建,使书院迎来生机。

从书院院长的先后排序以及生平事迹来看,光绪六年(1880)冯栻宗其弟卒于京,他送弟柩归里,遂不复出。返里后南海县人推举为西湖书院院长,应为第五任院长。“其人博览群书,好为诗古文词,至垂暮之年,仍手不释卷”、“诱掖后进,出于至诚”、“与诸生论道,娓娓无倦容”、“性傲兀,多恢诡雄快之论。”这些文字记录了他性格、治学及奖掖后学的态度、方法、恢诡雄论、语言生动、精力充沛的情形。冯栻宗任教的西湖书院,其规模、影响远不及同为县级的禺山书院。但书院为南海生童提供了学习、制艺基础之所,培育了不少人才。

三、冯栻宗的墨迹考

冯栻宗还拥有晚清广东著名诗人和书家身份,鲜为人知。他的诗,个性鲜明,气格高迈,意境清新。有《海日庐诗钞》二卷传世。他的书法功力深厚,而传世的书迹罕见。无聊斋藏其行楷书“游其山川拾其香草,蒸以灵芝润以醴泉”联对(如图),洒金纸本,纵200厘米、横39厘米,尺幅颇大,保管良好,难得及见。上联题:“作周仁兄大人正”,下联:“弟越生冯栻宗”,下钤:“冯栻宗印”、“越生”白朱文印各一枚。内容抄录陆润庠题浙江平湖市莫氏庄园“春晖堂”联对。书法以欧体为柢,掺以北碑和行书之笔意。多运方笔,方中藏拙,风骨峻棱;墨色浓润,能见笔锋;款字清劲,呈现羲之、子昂之气息,凸显其傲兀恢雄的艺术个性。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