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锋:宣传与过度宣传

2021-12-28 107 0 举报/投诉

在各种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书画家们利用这种媒体优势,对自己进行一些必要的包装宣传固然无可厚非。而且在信息爆炸、人才众多、经济全球化的特殊年代,那种旧有的“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经营理念,尽管其蕴含的深意不可等闲视之,但在经营理念和操作方式上毕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于是乎,过去书画家们的那种面对润笔欲言又止、含羞带愧、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艺术家们公开制定润例,在各类媒体和出版物上进行炒作宣传已经习以为常。而事实上,艺术家们按劳取酬,理固当然,天经地义。

有的人不尊重、不理解艺术家们的劳动。请书法家写字,感觉是分分钟的事情,拿起笔来,划拉几下,一幅作品就诞生了。他们或者无偿索取,或者贱价收购,甚至连这样都觉得是对书法家的抬举。但试问,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没有书法家在过去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磨练,又何来今日分分钟的精彩呈现?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简单的创作过程,其实饱含着作者十数年、数十年甚至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对于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书法家而言,他的作品本身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除了人家主动馈赠之外,贱价收购或者无偿索取都是对书法家辛勤劳动的一种不尊重。

因此,从这个特殊意义而言,真正具有造诣的书法家们在报刊、网络和电台、电视上做些必要的宣传,不仅无可非议,而且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因为他们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理论批评家们撰写文章对他们进行介绍推举,哪怕有一些过誉之词,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正面宣传,很有必要。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处在成长当中的中青年书法家,我们更要以一种相对包容的心态来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冷嘲热讽、排挤打压。

然而,书画界存在一种过度宣传现象,有的人原本充其量也就是个普通票友的水平,但却不甘寂寞,为了追逐名利,经过一番苦心运作,非把自己包装成为“名家”、“大家”甚至是“大师”,花钱买来的吹捧文章满天飞,面对种种不实之词,脸不红、心不跳,一概照单全收,且踌躇满志、自鸣得意。而那些撰写吹捧文章者,为了获得几许好处,拍马屁不惜肉麻,抬轿子甘当奴才。于是乎,书画界冷不丁就冒出一个“大师”来,一不留神就出现一个“天下第一”!什么“猫王”、“虎王”、“鹰王”、“马王”、“牛王”、“驴王”层出不穷,一应俱全。然细究其实,不过都是一些水平稀松平常,人品差强人意甚至一塌糊涂者而已!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凡称第一或某某“王”者,根据人们的经验来看,大多都是些花架子,没有实际的功夫和修为,以自己“三脚猫”的本事,硬是横下心来,不顾脸面,装出一副高视阔步、不可一世的模样来,糊弄那些外行罢了!

事实上,即便是在号称是中国书坛最高奖的“兰亭奖”上获得一次甚至多次最高奖,你也未必就是当今书坛第一流的高手。因为展览评奖说白了也就是一个书法圈内的“游戏”而已,每次举办展览评奖,不可能所有的高手都参与,你这次获奖了,除了你的作品较具创作水平之外,也与其他高手不参与和某个评委的个人喜好有关,“碰运气”的成分还是有的,有可能下次你连入围的可能都没有。这恐怕也是很多高手不愿频频参与以保全颜面的考虑,因为有时候自己指导的学生都获得大奖了,而自己这个曾经的国展高手反而或者只是个入展,甚至不幸落选了,情何以堪啊?!

故而,放下那些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者不谈,仅就时常能在国家级权威大展上呈现出活跃态势者而言,也要认清展览的本质,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不是一朝获奖,就觉得自己“举世无双,天下无敌了。”至于那些主席、副主席、理事们,他们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藏家们对其作品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艺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书法就像浩渺无尽的太空一样,还有更多的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开拓。如果书法是有边际的,某人的成就是最高的,那么,书法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神秘感和艺术魅力。因此说,“最高奖”只是相对而言,不过是特殊情境之下的一种说法而已,如果太过于较真,未免会贻笑大方,更不利于自身的持续发展。

因此说,适度宣传有助于书画家成就自我,而过度宣传,反而会适得其反。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