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坛巨擘赵叔孺先生

2021-12-28 104 0 举报/投诉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赵叔孺是一位全能型的贵族艺术家,也许他没有吴昌硕那样的显赫,但是一位可以不断让我们去开掘的书画篆刻鉴定大家。赵叔孺于艺事几乎无所不窥,从先秦至清末,淹博通达,而于篆刻用力最勤,成就最著。所作神凝气静,渊雅闳正,其成就开整饬一派,在当时与吴昌硕并称,同为近代印坛巨擘,有评者云:“悲庵家法得真传,壁垒能争缶老研。”

书画篆刻鉴定家赵时棢(字叔孺,1874-1945)

在我看来,赵叔孺是一位全能型的贵族艺术家,也许他没有吴昌硕那样的显赫,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可以不断让我们去开掘的、重要的可以称为大家的书画篆刻鉴定家。而且赵叔孺还有特殊意义,就是在20世纪的中国,他显然是集中地体现了某些20世纪中国传统艺术经验以及所蕴含的丰富潜质和艺术风格上的包容性。从我自己重视传统,而不喜欢过于逞才恃气、愤世嫉俗,过多地表现个人才华和不平之气的作品角度来说,当然也就对像赵叔孺这样的大家予以更多的关注。

于艺事几乎无所不窥

赵时棢(1874-1945),初字献忱,后易名时棢,字叔孺,号纫苌。别署有蠖斋、娱予室、南碧龛、橹声宦、仆累庐、宝松阁等。世居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为四明望族。

赵叔孺的习书渊源,据其自述,早年学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其后,以学赵孟頫、赵之谦为主。他对二赵特别钟爱,昵称他们为“吾家”,此二家不仅精于绘画、篆刻,且于书法四体兼擅,无一不精。赵叔孺学之亦十分娴熟,得心应手。他认为赵孟頫,才高学博,精力绝人,其在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乃开宗立派之巨匠,而书法则直接晋唐,用笔精熟,气韵生动,平淡天成,故推崇备至。重其人而尚其书,因此,赵叔孺取法赵孟頫时间最久,于赵书《寿春堂记》、《仇锷墓碑铭》、《胆巴碑》等皆反复临习,悉心钻研,探赜钩深以求真谛。

赵叔孺书法的特点和他的绘画一样,主要表现为他在个性发挥上的适度与节制。这种品位的形成,实是源自于他对历代名绘法书的会赏交流、揣摩品鉴及艺术创作中对传统的敬畏与虔诚之心相关。或谓赵叔孺的艺术倾向趋于复古,非也,复古是指承继、恢复已失却的古代传统,以廊清流俗与时弊,使创作归于正道,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复古本身就是一种革新。”赵叔孺饱蓄传统艺术菁华,融会贯通,是善用古而能变古自用者。清刘熙载《书概》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市、匠、腐、江湖气……皆士不取。”赵叔孺笔墨可证之矣。

赵叔孺于艺事几乎无所不窥,从先秦至清末,淹博通达,而于篆刻用力最勤,成就最著。所作神凝气静,渊雅闳正,其成就开整饬一派,在当时与吴昌硕并称,同为近代印坛巨擘,有评者云:“悲庵家法得真传,壁垒能争缶老研。”

赵叔孺于篆刻似乎没有正式拜过师,他刻印早年由浙派入手,多取赵次闲及陈鸿寿法,兼仿邓石如,同时沉浸在三代彝器、古玺、秦汉印堆中,恣意探索,废寝忘食,吸取营养。他在自我摸索中建立起了一套审美标准,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但基本上有比较明确的审美意象,即“规抚秦汉,力求平正,以纠宋元之纰缪”。这正是他从对其所见、所藏的三代吉金文字、秦汉玺印的研习考释,通过鉴别探究,并在篆刻实践中作出新的技法和风格定位的结果。这种用以古为新的态度去发掘、整理、组合古代的传统,并融解了自我之后,又对传统作出了理想的诠释,既古意盎然,又不失自己,这正是赵叔孺篆刻的特点,也是一种主体品格和整体修养的外化反映。

赵叔孺于印学进程和个性中于赵之谦尤为心仪,他认为“咸同以来,篆刻之妙,当推吾家撝叔”,赵之谦的取资宏博给他启示尤深,赵之谦的艺术思想与他的禀斌更是十分投合。随着他于印学的入之愈深,见之愈奇,他的综合融会能力也日益见长,遂“前追赵次闲、赵之谦,兼取赵孟頫、邓石如,然后再上溯汉铸印、周秦小玺,以增古意旧气。汉铸印的典雅厚重、古朴沉静,周秦小玺的完整流美,赵叔孺多取其中细腻灵巧的阴柔之美”。鉴于“宋元人朱文,近世已成绝响”(见赵叔孺“南阳郡”印边款),赵叔孺刻意追摹,因为熟识古文字,精通玉箸篆,所以他的圆朱文印无论是篆法还是章法都具有极高水平,申生曾在《圆朱文前无古人的赵叔孺》一文中云:“在圆朱文方面,他取赵孟頫的圆、赵次闲的巧、赵撝叔的秀,参用秦玺汉铸的古厚滋养互补,去其板滞,得其雅饬,形成一种空前精到、圆润秀劲、平实生动的气格韵味。在当时即被罗振玉、褚德彝等推为当代第一,尤其是他刊刻的魏碑体式的边款文字,最为精饬流畅,秀腴漂亮,无与伦比,连他自己也非常自豪地说过,虽源自北碑,却有‘刀刻得出,笔写不出’的美意。”沙孟海曾在《沙印印话》中感叹道:“历三百年之推嬗移变,猛利至吴缶老,和平至赵叔老,可谓惊心动魄,前无古人。”

赵叔孺的书画篆刻丰赡妍美,风流碗约,是高贵、古雅的象征,也是他雅怀怡介的自然流露。他的艺术影响至今而不衰,作为近代艺坛泽被后学的先驱,他给后来继起者带来许多启迪,其立足点也比同时代人站得高。他教学生十分强调学习古人的精髓,不拘泥于摹仿老师的面目,他曾对陈巨来说:“你最好专学汉印,不必学我,学我即像我,我总压在你头上。你看,吴昌硕许多学生无一能成名自立的,因为太像昌老了。”他常对弟子说:“古人学书,欲求一碑一帖,常跋涉数百里,向戚友恳假,或耗半生所蓄,仅换得一纸半缣,终生研求,亦得成名,然其艰苦可知今则影印真迹,迭出不穷,钻研便利,而艺事反远逊古人,何以故?今人人事繁,嗜好多,志不一,心无恒耳。”他还常于畅论艺事之后,兼涉立身处世之道,于逸趣中寓正义,正与其金石书画的作风相同。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