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随想
有幸作为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学术观察员在十天中目击了整个评选过程,作为往届获奖作者首次参与并见识了国字号展览评审,所见所闻可谓高潮迭起却又波澜不惊,时见意外却终在意料之中。
从初评到终评,我见证了由于这届评审机制做了重大改革调整而带来的真实震撼!
本次评审有很多创造性的亮点,而评审机制的重大调整实施无疑是本届国展的最大亮点。一个好的相对完善的评审机制是整个展览的灵魂和核心,离开了这个核心后面跟进的一切如评委、评审、创作、导向、学术延伸等等一切将无从谈起。中书协上上下下为此奉献了最大的心力和聪明才智,几近殚精竭虑!
整个初评增加为史无前例的五天时间、初评复审时的分组交叉评审和终审时的初评终评评委的分合组评审以及复评终评评奖时的投票器使用、评审期间评委之间不交谈,只投票,只有展览部工作人员知道评委号数、监委贯穿始终、优秀提名“四回避”、获奖参展作者面试抽查等等这些创造性的严密而规范、科学的评审机制使得历届评选中最大疑问:初评可能出现的遗珠之憾以及后面评审时拉票作弊等等现象不复存焉!人们最期待和关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评审终于走到十一届国展的舞台上!细细回味,此次展览所制定的评审方法细节达到数百条之多,尤为感触的是以张海主席、陈洪武书记为核心的中书协领导班子以及展览部和书协其他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废寝忘食加班加点的拼命苦战精神着实令我感动不已,向他们敬礼!
这次展览评审机制的大力改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阳光评审,具体评审机制的重大改革实施及评审过程另见他文详述,本文所要着重切入的是本届展览评审所透出的书家关心的当前最新创作成果及由此所预示和提醒思考的可能走向。
一.关于评委和评审
一个好的评审制度必须依靠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评委团队来执行。有人说一届展览评委班子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就是展览的成功。每次展览评委名单已公布,一定有人会说某某某水平不行不配当评委,请问谁够当评委?水平高就能当评委吗?难道你认为够格的就真够格吗?请不要过高估计你的判断。水平高固然可以当艺术家却不一定能担当起评委,况且从来就没有哪个评委可以让人百分之百服气!从来就没有绝对完美的评委班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评委,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既然如此,谁当评委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况且每人只有一票,并不是谁能起生杀决定权的,关键的是要有担得起评委的具有宽容气度强烈责任感的学术胸怀!
评委的学术胸怀决定评审的成功!
凡是书法史上的遗存都有可参照的评审依据,任何风格的存在都有其合理之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评委却是必须都得爱,哪怕就暂时爱几天。你喜欢大气雄浑的也要承纳委婉娟秀的合理,不以自己的好恶滥用生杀大权,这就是评委的学术胸怀!而评委的学术胸怀是可以在一定时间里得以导向成功的,本届评审前陈洪武书记再三强调本届评审“十六字总纲”: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顾,多样包容。我所目击的评审现场,这十六字始终萦绕在评委监委和学术观察员周围,有好几次用餐时就有某评委脱口而出这十六字总纲,虽为会心一笑,犹可见影响之深。
本届展览在评委组成结构中可以清晰看出中书协的良苦用心。此次中书协以职业操守、专业素养和社会共性度作为首要条件,从公布的评委名单中可以看出这次评委组成的豪华权威阵容:初评终评评委多达49人,涵盖老中青三代,既有资深深厚学养与创作体验评审体验的老评委如曹宝麟孙晓云鲍贤伦等又有在当今书坛声名显赫、历经历届书展拼杀出来的中青年实力书家如李友来、刘月卯、陈忠康等,而徐海陈大中南北两个最顶尖的美院书法学科带头人的首次加盟更让人眼睛一亮。如此阵容,如此严密评审制度,不知还会有何不满?诚如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期间,初评与终评各组评委与监审委员、学术与媒体观察员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评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评委的考量,不但考量他的责任心、纪律性,更重要的是考量他的艺术眼光,考量他对书法本体的深度认识与审美体验。
而笔者所观,这届国展的评审,在这样一个严密严谨严格的评审制度下,评委们的确做到了“尽职”二字的内涵,尽管尽职与结果并无直接对称关系,但毕竟结果却不能是所有人期待的结果,因此“尽职”相对就是最完美的评判了。就如同评判一副作品,永远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想强加自己的意愿与他人接受,而结果大抵上都是一厢情愿。尤其个性极强的作品更是如此,常常会被品评者走上两端极致:要么好得要命,要么一塌糊涂!而这届国展评委评审的结果并不是一两票能决定作品的优劣去留,最终结果一定是共同集体投票的决定,在这个角度上,这件作品的去留一定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评判,因此这个评审一定是最合理的,虽然这种合理依然是“相对”的合理,但这种“相对合理”已经接近圆满了。